广西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打造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
中新网南宁6月20日电(记者 黄艳梅)广西边民何深庭在中越边境东兴市从事越南农产品进口生意多年。自2014年广西启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以来,中国首个东盟货币服务平台、首个人民币与越南盾特许兑换业务试点等相继落地东兴,当地摆脱了人民币和越南盾兑换汇率的“地摊银行”定价。何深庭说:“资金结算效率高、安全有保障,我的生意越做越大。”
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隔河相望,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东兴市边境小额贸易企业有300多家,从事互市贸易的边民有1万多人,是中越边境最繁忙的口岸之一。近年来该市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金融改革措施,并创造多个“广西第一”和“中国第一”,越来越多从事中越贸易的企业和边民得到实惠。
东兴市成为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广西壮族自治区官方称,试验区建设五年来,广西大胆探索,围绕跨境金融、沿边金融、地方金融三条主线,推进金融开放与跨境合作,不断提升沿边金融服务水平,强化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兴边富民,广西致力打造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
近五年来,广西加快金融开放步伐,与东盟金融合作不断深化,沿边金融改革创新可圈可点,向“深水区”迈进。据广西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末,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达8697.46亿元,在中国8个边境省(区)中排名第一位。
目前,广西23家银行的319个分支机构开办了跨境人民币业务,2967家企业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105个国家和地区与广西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2014—2016年,人民币连续3年成为广西第一大结算币种。2017年,广西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为41.57%。
自2014年以来,广西先后引进东亚银行、广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平安银行获批筹建,新组建6家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相继成立,填补了地方金融组织空白。广西银行服务网点增点扩面也取得新进展,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实现了在沿边沿海地市“零”突破,大型银行通过搬迁逐步填补在试验区县域分支机构的空白,目前试验区网点达2593家,较2013年末多220个。
广西已成功搭建面向东盟的外币现钞跨境调运通道。中国银行总行在广西设立东盟货币现钞兑换中心。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桂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外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越南盾等东盟国家货币的兑换。截至今年4月末,各家银行已发生10笔外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金额折合5741.6万元人民币。
此外,广西积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搭建了区域性跨境人民币业务平台(南宁),并编制发布中国—东盟(南宁)货币指数(NanningCAMI)。目前,以广西为枢纽,辐射港澳、东盟和南亚国家的广西—东盟跨境人民币资金汇划高速路基本建成。
中国—东盟(崇左)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金融贸易平台于2017年4月试运行以来,交易金额月均超2亿元,解决了企业发展瓶颈问题,让中小型企业在贸易中更加省时、省心、省力。在广西易大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上林看来,“以沿边金融改革促进外贸提速将大有可为。”
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广西各金融机构加快组建面向东盟的货币清算、结算及相关业务中心。农业银行广西分行还积极开展境内外联动融资产品创新,成功与农行新加坡分行联合支持了广西“走出去”项目——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马来西亚钢铁项目,开创了境内外分行跨境融资合作新模式。
广西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对接和陆海统筹的重要节点、关键区域,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地位突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广西更好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深化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融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载体。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表示,广西将深入推进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