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浙商“走出去”的桥头堡
一个企业要走出去,要到一个目标的市场去投资,首先是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
新加坡是一个有着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人非常明白种族、宗教和谐的道理,他们也是一个文化宽容度相当高的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可以同处一室工作,生活在同一栋组屋,可以一起当兵,从小形成了对文化的包容性。这恰恰成为了新加坡虽然地方很小,但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角色的原因。
今天的新加坡刚刚获得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的第二名,原因是这里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公开透明、有效率的政府。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公司每赚到一元钱,其中有74分来自海外的公司收入。新加坡公司的海外营业收入,从2010年占全部营运收入的65%,增加到现在的74%,一直处在增长之中。从199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特别设立国际企业局(IE)来协助本地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IE原来是属于大使馆、使领馆的一部分,现在是独立的一个机构,为新加坡企业的发展收集经济社会情报,也协助本地企业在所在的国家落地生根,在企业和所在国家发生纠纷的时候,通过外交途径协助本国企业。
另外一方面,新加坡在走出去的时候非常注重和当地企业结盟。因为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新加坡企业早期倾向于和当地企业合资,以借助于当地企业的社会关系和人脉关系。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建立信任的关系是企业能否在海外落地生根的一个关键因素。新加坡培根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战略顾问梁雪玲是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她注意到,新加坡企业到中国来,一般控制两个岗位:一个是总经理岗位、另一个是财务经理的岗位,其他的都是当地人来担任。这或许也是一种可取的模式。
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利用新加坡的区域优势,积极拓展东南亚五亿人口的市场?新加坡人会欢迎中国的企业吗?
梁雪玲说这是个敏感的话题,因为新加坡人口中,75%是华人,大部分是第二代、第三代的中国移民。由于两地政治制度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很多新加坡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中国是陌生的,他们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不熟悉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企业是靠关系和低廉的劳动成本成长起来的,不是靠管理、技术革新与生产率的提高来取得巨大增长,因此不值得尊重。今天的新加坡,已经不是四十年前的新加坡,如果只是在增加就业,或者基础设施方面做出贡献,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新加坡基本上全员就业,失业率低于2%,基础设施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新加坡自身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资。
梁雪玲说,一个企业要走出去,要到一个目标的市场去投资,首先是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如果企业家本身没有时间学习该国的语言,至少也要在高层的管理人员当中,有一两位精通对方语言的专长。每个国家的人们,在历史的积淀当中,都会形成当地的商业文化、做事的方式、表达尊重或者不尊重的方法。如果不去认真学习,找到对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来学习,是没有办法真正在当地落地生根的。
很多企业,包括曾经显赫一时、风光无限的明星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败下阵的,问题就出在投资方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做事方式,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模式,结果以惨败收场。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