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宁宁:东盟超过美国跃居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合作如何深化?
根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今年1—5月份,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中国与美国贸易额。按月份统计,去年12月份,中国与美国贸易额还多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但从今年1月份开始,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连续5个月多于中美贸易额。
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快速增长
中国企业能够在东盟投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产业梯度转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东盟有些国家劳工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增长空间多,工业化发展潜力大,且有投资优惠政策。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条件不断具备。
三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双方合作商机纷呈。在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中,东盟有五个国家居“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指数前十名。
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交通便利,每周有3800多架次航班往返。
五是东盟经济持续增长,政局稳定。在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作用下,在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积极发展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支持下,东盟正向2030年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的目标迈进。东盟领导人会议将在6月下旬召开,计划通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愿景声明》,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东盟共同体提出方向。
六是东盟与美国目前没有经贸摩擦,东盟少数国家有普惠制待遇,东盟及其成员国与日本、印度等国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
七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双方更大开放市场。
八是东盟国家华商多,便于沟通。
进一步开发中国与东盟贸易潜力
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和政府已多次明确表示,反对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贸易保护、单边主义。双方贸易潜力大,应积极开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建设,不断扩大贸易规模,通过贸易发展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加速流动,带动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优化区域供应链、价值链系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双方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 加强公路、铁路、水运、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推进区域运输便利化和规范化,为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贸易条件,以贸易促投资,以贸易提振产业活力;应积极发展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
应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合作平台作用,不断提高办展(会)水平,扩大展览规模,更有效地促进双方企业的合作。
双方积极配合,共同推动2019年底RCEP谈成,RCEP在谈判的同时应打造好商界基础,应推动RCEP成员国的商会、行业协会之间的对接、交流,发挥其在增进经贸合作中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制约作用。
开拓创新,合理经营,提高水平
因工作关系,近30年来,我与东盟十国诸多相关领域有较多接触,也有着密切的沟通和联系。近17年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每年都举办年度走进东盟中国成功企业的评选活动。结合近些年来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当前中国企业走进东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开拓创新,实施应对变化的市场开发战略和策略。根据世界经济及区域经济新变化,及时制定新的市场开发战略和策略,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投资东盟国家前,做好可行性研究,选准当地合作伙伴,管控投资风险。做好可行性研究是制定市场开发战略和策略的重要前提。
2、选择投资落户的国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东盟国家情况各不相同,中国企业选择在东盟国家投资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该国的产业结构及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用工政策、劳工薪资水平、劳动力素质、厂租费用、基础设施条件、所在国市场容量、是否享有一些发达国家予以的贸易优惠政策、与他国实施自由贸易协议情况,以及与中国关系、当地对华民意基础等。
3、应合规经营管理,方能行稳致远。一是以诚信经营作为行为准则,重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二是严格按规定和要求派遣中方劳务人员,认真做好派出人员出国前培训工作,塑造中国企业良好形象。三是企业及其员工在国外的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际条约、行业准则、商业惯例、道德规范和企业依法制定的章程及规章制度等要求,以倡导合规经营价值观为导向,并将合规文化传递至利益相关方。
4、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实施本土化经营管理。面对国际经营环境的新变化,中国企业亟需着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一是不要简单照搬在中国国内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应根据当地国情及市场特点实施经营管理。二是尽量培养和使用当地人才,实现从“海外公司”向“本土公司”的转变;尽可能实现材料采购与生产加工本地化,以惠及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入乡随俗,应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处理好与当地政府、民众、雇员、工会、媒体等方面的关系,言行应考虑到当地民众的舒适度。
设立商务服务中心,
这是企业合作发展的需求
需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让对方更多分享中国的开放,体现“一带一路”是增进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体现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在“引进来”方面,不仅应重视引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而且也应重视鼓励发展中国家企业走进中国,如:一是吸引发展中国家企业入驻中国有关纺织、机电、建材等专业市场;二是为其提供在华参展(包括专业展览)的优惠;三是在发展中国家多举办企业走进中国培训活动,协助其企业提高开发中国市场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其开发中国市场,减少其对华贸易逆差,达到共享目的。
当前,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企业合作需求增长,但双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合作普遍存在商务信息少、商务渠道少的问题,对此,建议在东盟国家设立中国商务服务中心,一是为当地企业提供走进中国、开发中国市场的商务咨询。二是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避免走弯路,提高贸易、投资效率。中国中小企业尤为需要咨询服务,需要在经营中掌握所在国市场特点、民众心态等。设立中国商务服务中心,应在中国驻外使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设立中国商务服务中心,虽然需要中国有关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但这方面的投资是值得的,这一投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商会。让广大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受益,是“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体现。
发挥商协会的优势作用
中国商协会在企业走进东盟中,应积极构建其桥梁、渠道、信息等优势,参与在东盟国家建产业园区,协助企业落户在产业园区。产业园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条龙”服务,弥补有些中国企业国际合作经验的不足。
中国商协会与东盟国家对口商协会对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有些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时缺乏商务信息和渠道的不足。东盟各国行业商会掌握行业信息,拥有大量会员企业,中国企业可借助其,获得有关商务信息,拓宽进入东盟市场的商务渠道,选准合作伙伴。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有50多家全国性行业商会。近一个多月来,商务理事会工作人员分别在中国有关商协会调研,感受到:一是大多数商协会在助力企业“走出去”方面有优势、有积极性,一些商协会制定了国际合作计划;二是在与东盟国家对口商协会交流、合作方面程度不一,这种合作程度如果不高的话,就难以指导企业合作、难以为企业在东盟国家提供服务。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与东盟国家100多个行业商会有日常工作联系,目前,商务理事会正在与中国有关商协会加强合作,共同助力企业在东盟发展。
今年5月31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绿色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砂石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等共同签署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共同助力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新发展合作备忘录》。
当前,面对国际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建议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遇到有关问题时,应及时与各方共同努力应对变化,将当前中美贸易磋商遇到的的一些“不利”,转化为中国企业经受考验、强身健体、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好事”。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