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市场
11月末,由中国有关机构组织的大规模“中国企业走进东盟和东盟企业走进中国”评选活动启动,评选结果将于2013年1月发布。此次活动目的在于总结双方企业在贸易、投资合作中的成功经验,引导更多本地区企业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开展互利合作。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10周年,10年来,双方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目前,中国-东盟投资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双向投资已近千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国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特别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和东盟的企业更加重视开发对方市场,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条件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平台开展经贸合作。当前,东盟经济稳步增长,正在大力实施互联互通项目,推进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这些,都给中国企业寻求海外发展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东盟。
中国与东盟市场合作空间巨大
在经贸领域,中国与东盟平均每年都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在投资领域,现在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已达940亿美元,增速加快,去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长34%;从人员往来来看,现在双方有130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预计到2015年会突破1500万人次。“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数字,意义非凡。”他说。
同样,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也分析道:“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环境比世界其他几大市场或经济体更有活力。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国家,其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比别的地方要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中国、东盟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速度。因此,中国和东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对方市场,合作空间巨大。”
一方面,东盟经济比较有活力。无论是从人口结构、还是从经济发展速度来说,东盟是一个各方看好的大市场;另一方面,东盟还有诸多被看好的因素,如东盟正在实现一体化,以及东盟正在以一体化带动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合作,这将使得东盟在未来若干年之内经济发展潜力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中国向东南亚转移也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转向柬埔寨、越南、印尼、泰国等东盟国家。
目前,区域内的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推进地区经济合作、实现互补互利,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形式之一。中国-东盟之间的产业转移就是以国家间的产业发展为基础和依据,通过广泛加强经贸联系推进彼此间的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将本国产业升级中的较低成熟产业和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向较低水平的他国转移,从而促进区内产业分工格局的优化和双方利益的提升。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地到东盟国家去投资,转移适合东盟国家的技术,将中方的技术优势与东南亚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既为双方带来效益,又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这也有利于中方增强实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如继续强化基础设施、集群配套、专业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使双方在未来的合作和竞争之间实现利益最大化。
此外,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无疑为双方企业开展经贸合作注入“强心剂”。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11国共办方都把其作为重点支持的项目,对参展企业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有些国家补助一半的往返机票,一半的展位费、装修费、宣传费、住宿费等。虽然各国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
越来越多走出去企业走进东盟
在9月份广西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上,越南工贸部重工业司副司长吴文宙说,目前在越南进行整车制造的17个外国投资者中,就有两家是中国独资企业。而在越南投资的中国摩托车零部件企业,部分已经转为生产汽车零部件。
又据柬埔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在柬的200余家外国纺织服装企业中,80%以上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已达185亿美元,其中70%以上是近3年发生的投资额。
他说,东盟国家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似,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优先选择中国周边的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作为开发合作伙伴。通过几年的合作,企业深切地感受到东盟国家对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的支持,同时也希望通过和中国的多边合作,来促进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该集团在缅甸、老挝、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建设项目,都给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一笔财富。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说,中国企业走进东盟获得成功,其经验在于:及时了解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形势,掌握双方经贸合作热点;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新的市场开发战略和策略,提高开发新市场的能力;在进入对方市场时做好调研,选准合作伙伴,入乡随俗,处理好与当地政府、民众、雇员、媒体等方面的关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有专家提议,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应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积极建构有利于企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企业在投资前,应了解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市场动向,利用好自贸区优惠政策,选好投资伙伴;投资后,应入乡随俗,注意本土化经营,处理好与各有关方关系,注重产业质量和工程质量。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