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东盟新秀难复制“中国式”发展 创新点值得借鉴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边境地区设立非关税区发展加工贸易、减免税收吸引外来投资……越南缅甸东盟国家今天正在走的发展道路让人想起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他们是否正在复制“中国式”发展?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渐消逝之时,中国经济新的发展动力何在,怎样在国际分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部分东盟国家复制“中国式”发展?
  “我们在中国内地和柬埔寨都有投资,我们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敢为天下先的壮举和奇迹;在如今的柬埔寨,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方面都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子。”参加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香港新华集团新华房地产(柬埔寨)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瑞麟如是说。
  积极的开放政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这些曾经成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在东南亚的邻国身上出现。
  “缅甸仰光正在建工业园区,希望以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有实力的外国投资者;同时,缅甸今年修改了关于外来投资的相关法律,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外来投资者有机会享受一定期限的免税优惠政策,这些都是之前不曾有过的,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亚太业务处销售经理胡滏镛说。
  虽然越南缅甸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有许多与中国类似的方面,但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并不认为东盟国家正在复制“中国式”发展道路。“越南东盟国家打开国门的时间虽不长,但其政策、机制较灵活,且在吸引外资上有选择。”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认为,越南东盟国家的发展路径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又是千姿百态的,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学习别国经验。同时新加坡等国经济相对发达,其创新能力等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后起之秀”是对手还是伙伴?
  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越南当时的份额只占13%。十年之后的2010年,局面发生逆转,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而这不过是国际产业分工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诸多变化的一个很小的缩影。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东盟“后起之秀”已经对很多中国传统优势产业构成“威胁”。
  事实上,除了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中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也出现向东盟国家转移趋势。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迁移。后发优势明显的东盟国家正挤压着中国产品原有的市场,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构成很大竞争。
  不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看来,这种竞争从根本上讲仍是良性和有益的。“东盟国家是我国低端制造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这样既可以让我国产业加入到各区域合作之中,也可以倒逼我国相关产业升级。我们必须看到东盟国家很多工业原材料主要还是从中国采购,这为中国服务、技术、人才等领域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东盟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签订了各项贸易协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表示,借助原产地原则,中国的企业可以借道东盟打入欧美和其他国家市场,并避开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关税壁垒。
  尽管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让我国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和东部产业转移“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力气”,但从宏观来看,双方合作多过竞争。中国和东盟国家发展阶段和成本不同,经济之间互补性明显。
  转移之后的转型思考
  在中国市场已非资本唯一首选、中国曾经的“世界工厂”地位遭遇挑战之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中国靠什么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专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在发展中积累的制造业生态产业链以及劳动力素质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转移升级中需注意保护制造业整体生态。针对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工、产业体系优化等问题,应考虑全国一盘棋,完善产业链,加强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间协作、沟通。张蕴岭建议,政府的政策应由优惠外资引入低端制造业转为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培育一批本土企业。
  刘建文表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此次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要打造自贸区升级版,这既是为了密切合作,也对提升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新进展,并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左小蕾认为,中国过去一些地方的相关政策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一心只为GDP,因而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努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
  “中国不能总走初级加工的道路,不能老想着用低廉的价格去国际市场竞争;应该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更多自主品牌,让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发出有力声音。”左小蕾说。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