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9年7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整整进行了4年。在这4年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不断扩大,离岸中心渐次形成,回流渠道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呈现出当年在中越边境的“地摊银行”进行货币兑换与交易的商人们无法想象的精彩。
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
在中越边境的东兴、凭祥、水口等城市,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在口岸和边境互市贸易点,一群头戴竹笠、手拿手绢的妇女三三两两地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匝匝厚厚的越南盾和人民币,嘴里不停地向过往的路人询问:“换不换钱?”
这就是在中越边境一带名声在外的“地摊银行”。
越南商人邓氏玲阳在中国东兴市的边民互市贸易区经营着一个越南农副产品商店。说起跨境贸易结算,她说:“要么走正规渠道,到银行花费数小时排队进行兑换;要么到口岸边找‘地摊银行’私下汇兑结算。”为了图方便,很多人选择了“地摊银行”。
“东兴中越边贸互市贸易区目前每天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东兴市边贸局副局长姚起威告诉记者,过去东兴试验区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办理流程繁琐且需供审核的单证较多,费时费力。相比之下,越南“地摊银行”“一个电话,几分钟办妥”,结算起来简便快捷。
除了简便快捷之外,“地摊银行”还能提供多项业务,除了兑换现钞外,还提供代理支付、提供临时融资和交易担保等服务。
不过,“地摊银行”手续虽然简便,但隐患也十分突出。广西大学商学院金融保险系主任潘永说,由于缺乏监管,客户在与“地摊银行”打交道时极易落入陷阱;“地摊银行”也给边境地区反洗钱、金融外汇管理等工作带来了困难。
从“地摊银行”到金融投资货币
如今,中越边境的“地摊银行”将成为历史。今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下发《广西边境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将继浙江义乌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区。“地摊银行”的终结,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浪潮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自2009年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早就摆脱了“地摊银行”的影子。
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大幅提高,影响区域也越来越广泛。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0039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73%。
与此同时,香港、伦敦、新加坡、芝加哥、台湾等地纷纷争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也进一步加快。当前,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整体规模的比重已经达到40%,而2011年,这一比例为12%。
新加坡交易所首席执行官麦尼思•博可说,从贸易结算、金融投资和国际储备三个货币国际化的阶段分析,人民币正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贸易中使用的货币,其国际化进程也正进入金融投资货币阶段。
东盟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站,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4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说,从2009年~2013年6月份,中国与东盟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1200亿元,结算量逐年增大。同时,在货币合作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和泰国均实现了货币直接交易。
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站
经过4年的国际化进程,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渠道流出,并在境外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资金池,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的空间正在逐步打开。有关专家对东盟在此过程中能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
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东盟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区域。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如果周边有合作相对深入的区域,将有利于降低这一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升值或贬值的风险。此外,人民币在东盟国家发展还有两方面优势:一是东南亚是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有利于大家认可;二是东盟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有贸易顺差,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被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能在东盟“更进一步”的重要基础。2012年中国—东盟双方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达到4000.93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4年成为东盟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东盟则继续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整体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不断上升,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3年初的20.6%。
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等认为,伴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紧密性的不断提升和人民币国际业务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人民币成为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中主导货币的条件日趋成熟。“我国应该抓住机遇,通过推动人民币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加速其国际化进程。”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