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须着眼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利益(2011/5/25)
香港《南华早报》5月16日发表新加坡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汉克·林(音)和主席戴尚志合写的文章,题为《痛苦的壁垒》,副题为《东盟各国政府必须着眼与崛起中的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所会带来的长远利益》,文章摘编如下:
2010年1月生效的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议,因建立了拥有18亿消费者的全球最大市场,并帮助亚洲各经济体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而备受称誉。然而,生效16个月后,开始有印尼等国企业抗议中国进口产品带来的冲击,东盟国家政府甚至遭遇了要求它们重谈这项贸易协议或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要求。
东盟各国政府是否能抵制住这些要求,仍有待观察。这其中,部分挑战在于维持短痛与长远利益的平衡。
逐步取消关税使东盟企业获得了一些适应期,但是一些企业将无法在新市场上展开竞争,短期看,接踵而至的企业关门、工人下岗等都带来很大挑战。对此,东盟各国政府应该启动结构性的国内改革,以刺激国内生产商进行调整,在产品价值上更上一层楼或转型生产其它的商品。
东盟应该从获得长远利益的角度来应对这些挑战。由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其国内市场为东盟的出口商品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条件是东盟的制造商要能够展开竞争。此外,中国工资和成本的继续提高也将促使其增加在东盟的投资。通过降低市场风险和不稳定性,还会吸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前来东盟投资。
这一切能够发生取决于东盟政府调整经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例如,如果各公司想要将制造基地搬迁到东盟国家,东盟国家必须为即将兴建的工厂提供足够且具有保障的电力供应。此外,东盟内部的贸易壁垒也必须铲除,这样制造商才可以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的部分分布到东盟各处,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必须使东盟经济共同体生效,以便与自由贸易协议并驾齐驱。只有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东盟,才可以有效地与中国发展贸易。
现在需要的不是废止自由贸易协议,而是采取行动,更好地驾驭和从中获益。这不仅关乎计算一些制造商的国内利益得失,对消费者、投资者、更广泛的东盟经济以及中国和东盟间的战略关系而言都很重要。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