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贸易走上快车道(2010/3/17)
3月17日报道:东盟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起步。今年1月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成立,必将使贸易和投资成为中国与东盟十国互利往来的重要领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互利合作,也是加强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该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有益尝试。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中国对从东盟进口的产品只征收0.1%的关税。除了已经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秘鲁,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征收的关税税率为9.8%。这意味着东盟的商品在中国更有价格优势。此外,在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的安排下,中国将以非常宽松的条件从东盟进口农产品。这一举措将使东盟农民获得实惠。
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六个东盟国家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要把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降低到0.06%。其他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将从2015年开始执行这一税率。这会进一步降低中国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售价,从而使当地消费者获益。
目前中国主要城市与东盟各国之间每天有766架航班往返,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生效后,航班数量必将增多,出行和货物运输更加便利。因此,除了贸易活动,自由贸易区还将提升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往来。
中国北方居民可以吃上东盟出产的榴莲、山竹和火龙果,而东盟各国人民能够品尝到中国生长的苹果、橘子和桃子,这在20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今天确实现了。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使双方物质往来更加便利。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六年内增长了三倍,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猛增至2008年的231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4.2%。与此同期,东盟各国在中国的投资从29.3亿美元增长到54.6亿美元,而中国在东盟的投资额从2.3亿美元增长到21.8亿美元。自由贸易区有充足的潜力将双边贸易和投资推向新高。
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困难时期,中国和东盟国家依然向对方敞开市场。两年前,中国对价值36亿元的东盟商品降低关税,极大提升了这些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由贸易区必将把更多互利可能转化为现实合作。
自由贸易区不仅要加强贸易关系,还意味着提升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资产及人才投入等领域的合作水平。中国把与东盟的合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自由贸易区是双方在东亚地区合作事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贸易区只是全面双边和做的开始。未来的合作将扩展到建立地区外汇储备,在诸如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就在援助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内开展互动合作。
与其他地区性合作组织一样,自由贸易区也难免有需要克服的困难。印度尼西亚想要就对华贸易中的一些条件重新谈判,原因是印尼国内有些商人质疑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的质量。
也有些外国媒体声称自由贸易区只对中国有利。这些媒体忽视了几个基本事实。首先,自由贸易区开放前,双方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磋商和谈判,大约历时八年之久。有关“早期收获计划”的谈判则用了六年时间。此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很少有人想到中国会如此从容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国际诸多领域内承担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新形势下,许多协议条款需要重新谈判和磋商。
其次,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额表明,印尼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根据印尼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1月,中国已经成为印尼非石油类产品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占据印尼相关产品的出口份额从2004年的6.1%增长到去年的9.1%。与此同时,中国产品也在印尼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市场占有率从7.9%提升到19.77%。
此外,欠发达国家通常都会从自由贸易区获利。这是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的观点。他是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际情况得出这一结论的。尽管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诸多差异,但马斯金对东亚的这一突破性尝试抱有十分积极的态度。我也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美好的前景。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