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侧记(2011/8/3)
新华社北京
因“低碳”而改变的生活
“那一片深蓝色的屋顶就是我们的太阳能集热板,不要小看了这几块板子,它提供了全村30%以上的能源,无论是取暖供热还是烧饭照明,都少不了它。”在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村里的工作人员向采访团的记者们介绍。
在这个北京市的生态文明村,采访团的记者们不仅惊异于山村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对这个村在建设发展中高效利用生态资源的经验和村民们因“低碳”而改变的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
村支书张朝起告诉记者们,10多年前,村里取暖烧饭的主要能源是煤,如今,村里的新居全部采用太阳能采暖,而且每户安装了一台生物质气炉,村里还安装了200多盏太阳能路灯,“取暖不用煤,做饭用生物质气,点灯用太阳,我们村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烟村。”
“这样的太阳能房屋造价多少?”来自东盟国家的记者问道。张朝起表示,这种别墅的建筑成本在农村来说并不便宜,但是,由于使用太阳能,村民已经放弃了用煤,不用5年的时间,多出的建筑成本就省出来了。
“这山这水,是我们村生存发展的根本。现在村里旅游业占总产值的65%,而且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保护环境和资源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张朝起说。
在河北保定国家高新区,记者们来到英利绿色能源公司。车间里,流水线在切割着不同规格的太阳能面板,忙碌的工人穿梭其间。随行的英利工作人员不断向记者们强调,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太阳能电力。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记者问道:“”老百姓用得起的太阳能电力“是怎样的东西?”
在英利光伏馆参观新产品设计时,记者们找到了答案。这里有给游人设计的太阳能座椅,白天供路人休息并通过太阳能面板吸收能量存入电池,到夜间则自动开启照明;还有小巧精致的太阳能手电筒、利用太阳能给警灯供电的小型光伏巡逻车、太阳能楼道灯、光电互补光伏取暖控制器等。在这些产品的设计思路中,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太阳能要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记者们在保定了解到,这里的建筑、园林、交通、景区等领域建成的太阳能应用工程每年可节电2100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6720吨,减排二氧化碳1.7万吨。
在“低碳”中蕴含的价值
低碳不仅意味着节省能源,其中还蕴含着价值和商机。在北京乐普四方方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访团中的很多人第一次详细了解了合同能源管理(EMC)这个概念以及这个领域内中国公司的情况。
乐普四方方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文剑说,合同能源管理在世界上已经很普遍,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模式是节能设备供应商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并提供节电设备以及后期维修服务,每年企业节约的能源消耗成本将作为收入由企业和设备供应商分成。
乐普四方作为一个节电设备和方案提供商,多年来,为包括国内众多大型钢铁企业在内的700余家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累计节电1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多万吨,不仅为发展低碳经济作出了贡献,公司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在中国,节能减排其实是一个有着上万亿元潜力的大市场。” 毛文剑说。
而在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记者们则向副总经理丁广学详细盘问起公司的“节能账本”。丁广学用现成的例子给记者们进行了解答:“我们现在这个办公楼的空调,全部采用蓄能制冷系统,晚上9点以后制冷,白天停止制冷释放储存的冷气,这样能避开用电高峰,为我们节约大量的电费。”
企业的废水一部分用来进行锅炉除渣,还有一部分经处理后用来冲厕所;燃煤系统建立蓄能装置,在高峰期和平时进行调节;制麦环节中产生的蒸气回收利用……丁广学向记者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节能措施。
“燕京始终注重更有效率地使用和调配有限的资源,一方面降低成本,同时也树立了企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理念。”丁广学说。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们同样感受了中国企业的节能环保理念。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昕昕告诉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记者,开发区对入区企业的控制非常严格,设定了一整套准入门槛和监控措施,在环保方面,企业入区前,要经过专家对企业产品和生产流程的环保评估才能入区,此后,还要接受环保方面的定期监测,一旦发现环保方面超标的情况,必须立即停产整顿。
“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以年均17%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24.1%的经济增长。目前开发区污水处理率达100%;万元GDP能耗为0.166吨标煤,在北京市和全国的开发区中保持先进水平。
让“低碳”成为发展之路
整洁的道路、绿色的草坪、挺拔的林木、美丽的花丛、安静的环境……置身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里,记者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正在参观的是一家钢铁企业。
“我们厂区的绿化率已经达到50%,厂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工业废水实现了零排放,余热发电率已达到70%,水自循环率达到97%……”唐钢工作人员向记者们讲述的这些事实和数据,让来自东盟的记者十分好奇:这样一座花园式工厂,是怎么样建成的?
工作人员介绍,2008年,为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实现与城市和谐共存,唐钢斥资10多亿元,对厂区和设备进行改造,在此过程中,唐钢拆除的建筑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腾出空地50万平方米,全部用来绿化。2009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唐钢再次斥巨资实施厂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及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3.6亿元建成华北最大的城市中水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废水实现了零排放。
不仅是唐钢,记者们在唐山市新兴的工业区曹妃甸新区看到的同样是宽敞的大道、清洁的街区、美丽的绿化。
在曹妃甸新区置业大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曹妃甸的产业发展规划中,体现的是循环经济这个主题,以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这五个产业作为主导,除此之外,还将发展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配套,信息、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此外,曹妃甸新区在建设中,还把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生态城建设。
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邵荃告诉记者,该市自2008年起,以“四大功能区”建设(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空港城)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已经形成,一座新的生态新城正在崛起。
“唐山这样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的动力是什么?”来自东盟国家的记者问。邵荃的回答简单明了:“唐山市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现在的转型既是对人民的回报,也是为了顺应未来发展的潮流。”
与一路所见的众多案例一样,唐山市的发展和变化再次印证了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仲伟与联合采访团见面时所说的话: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东盟各国一样,都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问题,但是,环境和生态问题涉及全世界的共同利益,中国已经下定决心处理好保护环境和节能问题。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