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指数研究报告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贸易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全球五大洲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中国之约,应者如云,参与者自然少不了东盟国家。2018年恰逢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和东博会召开15周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将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谊纽带,还将促进双方在新的平台上展开更高水平的合作。

  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署以来贸易往来不断加强。2017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14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8%,增长幅度超过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增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5%。2018年1月-9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实现4352.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2%。平均而言,2002年11月到2018年9月双边贸易总额从55.2亿美元增加到537.76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月平均增长率约为1.2%。

  2002年11月以来双边贸易往来不断加强,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之前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常年处于贸易逆差的位置,仅有个别月份存在贸易顺差;2012年下半年起中国贸易逆差的位置有所改变。2011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达到227亿美元,约占当年贸易总额的6.3%;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顺差为85亿美元,占当年贸易总额的2%。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顺差自2017年1月以来逐步缩小。2017年中国对东盟出口2791亿美元,同比增长9%;中国自东盟进口2357亿美元,同比增长20%。随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顺差还将进一步缩小。

  进口和出口都是国际贸易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都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为了反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状况,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经贸指数研究院编制了“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指数。该指数在时间上覆盖2010-2017年,有月度、季度和年度三个不同频率的指数;在内容上具体包括竞争力指数、活力指数、潜力指数和信心指数四个一级指数和市场有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相似性、贸易强度、进口增长率和市场占有增长率等多个二级指标。基于“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指数的计算结果,我们从货物入手对中国自东盟进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全面描述和深度分析。

  一、中国-东盟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不高,但近两年有所上升

  中国自东盟进口货物的持续增加使进口货物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指数在经历了2014年的下降后快速回升,2016年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28.82,为2010年以来最高。这说明,中国自东盟的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由“中国-东盟”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可知,自新加坡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指数最大,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进口的货物竞争力指数紧随其后,而自文莱进口货物的竞争力指数是东盟国家中最小的。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自东盟国家进口的货物虽在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指数值皆小于30,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一)“中国-东盟”进口货物市场占有率总体稳定,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升最快。

  进口货物市场占有率是反映进口货物市场竞争力最直接的指标,是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货物总额占中国从世界进口货物总额之比。由进口货物市场占有率计算结果(表1)我们发现:东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自东盟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总体平稳,维持在为8%左右。

  21类货物的进口市场占有率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中国自东盟进口的第2类、第3类、第4类、第6类、第14类、第15类和第16类货物的市场占有率都略有上升,这些货物皆是植物、动植物油脂、化学产品和贱金属等资源密集型产品;第二,中国自东盟进口的第7类、第8类、第11类、第12类、第18类和第20类货物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增长了1倍以上,意味着自东盟进口的橡胶制品、皮革制品、仪器设备和杂项制品等货物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正快速上升,而这些货物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区资源特色,而且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第三,自东盟进口的第1类、第5类、第9类、第10类和第13类货物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

  在21类货物的进口市场占有率中值得关注的是第3类货物。第3类货物是动、植物油脂及蜡,东盟是中国进口该类货物的第一大来源地,进口市场占有率虽从2010年以来略有下降,2016年仍维持在61%。动、植物油脂的进口主要集中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两国,2016年中国分别从这两国进口了27.4亿美元和14.6亿美元。

  中国自东盟进口的21类货物中第12类货物的市场占有率增长最快。第12类货物是鞋帽伞杖等加工制品,受中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工业企业转型的影响,自东盟进口的第12类货物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由2000年的0.02%增长到2016年的0.41%,增长了近20倍。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的货物市场占有率最高,进口的主要货物有机电产品、化工制品、塑料橡胶和矿产品等;其次是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进口的货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越南进口的产品市场占有率2008年达到最低值0.43%,之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2016年上升到1.38%。中国自越南进口的货物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塑料、橡胶制品和木制品等产品。

  进口市场占有率侧重于衡量进口货物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交叉进口市场占有率则可用于衡量各国是否已将中国作为货物出口的目的国。交叉进口市场占有率越大,中国越有可能成为东盟国家主要的出口目的国。

  图3对2000年和2016年“中国-东盟”交叉进口市场占有率进行了对比。由此图我们发现:中国自东盟进口货物的交叉市场占有率有明显的提升,由3.84%增加到12.13%,增长了8.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东盟出口到中国的货物在东盟出口到全世界的货物中所占比重上升明显,中国正日渐成为东盟各国货物出口的目的国。而仔细比较中国自东盟进口的21类货物的交叉市场占有率我们也发现,东盟对中国的植物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及制品等产品的出口额在其对全世界的出口额总中占比最大,2016年这三类货物的交叉进口市场占有率都超过20%,分别为25.1%、23.47%和20.97%,说明中国已成为东盟国家出口这三类货物的主要目的国。

  (二)“中国-东盟”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普遍大于1,自东盟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从东盟进口的各类货物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与从世界进口的各类货物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中国自东盟进口的货物较之从全世界进口的货物所具有的优势。指标值大于1,说明从东盟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具有比较优势;指标值小于1,则说明从东盟地区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比较劣势。

  “中国-东盟”进、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折线图显示:第一,2000-2016年中国与东盟间的进、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都大于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不仅中国出口的货物在东盟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自东盟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也具有比较优势。第二,中国出口到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稳中下降,由1.38下降到1.18,下降幅度为14.5%;而中国自东盟进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却有较大幅度的波动,2011年指标值高达1.71,2005年指标值却低至1.40。第三,虽然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在2000年较相似,但之后进、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间的差距逐步增大,自东盟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明显大于中国出口货物在东盟市场的比较优势。

  2000-2016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21类货物中,动物产品(第1类)、矿产品(第5类)和木制品(第10类)等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自2000年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比较优势到比较劣势。其中,动物产品的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由2.42降至0.77,下降了三分之二;矿产口的显示性进口比较优势由1.94到0.7,下降了五分之三,而木浆制品的显示性进口比较优势指数由1.48降至0.88,下降了五分之二。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第4类、第6类、第7类、第8类、第11类、第12类和第21类货物由比较劣势转变到比较优势,与上述三类货物的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相反,其中第7类和第12类货物的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化最显著。自东盟进口的塑料及橡胶制品(第7类)在中国市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由1.17增加到2.38,优势扩大了1倍,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鞋帽伞杖、羽毛及制品(第12类)的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从0.34增加到4.79,优势扩大了约13倍,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自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等3国的进口。

  (三)“中国-东盟”进口贸易强度大于1,高于从世界进口的平均水平。

  为了反映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相互依存度,我们基于与全世界贸易往来的数据计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强度指标。贸易强度指标大于1时两国间贸易联系紧密,小于1时两国间贸易联系松散。由“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强度指标折线图(图4)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强度自2000年以来都大于1,表明中国与东盟间无论在出口还是在进口上都保持着紧密联系。

  基于进、出口贸易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我们将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往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年之前,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贸易强度大于中国对东盟出口的贸易强度,说明东盟作为中国进口来源地的重要性大于其作为中国出口目的地的重要性;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今,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强度超过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贸易强度,这意味着东盟作为中国出口目的地的重要性高于其作为进口来源地的重要性,而这与近年来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保持顺差地位是相吻合的。

  2000-2016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强度最大的是第2类、第3类、第5类、第6类、第7类、第9类、第10类、第16类和第18类货物,表3给出了这9类货物的进口贸易强度指标值。其中,植物产品(第2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第3类)、矿产品(第5类)、化工产品(第6类)塑料、橡胶制品(第7类)、木及木制品(第9类)、木浆及相关纤维制品(第10类)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机器设备(第16类)和光学、仪器设备(第18类)属于工业制品,中国自东盟进口这些货物的贸易强度较显著。

  第3类货物是植物油脂,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东盟,2016年进口总额达到516.5万元。2000年从东盟进口的植物油脂的贸易强度为2.3,进口额占中国植物油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1.4%。中国自东盟进口的植物油脂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进口产品集中于棕榈油,进口来源国主要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2国,自这两国的进口额占棕榈油进口总额的99.9%。然而,随着对植物油脂进口产品质量监管的加强和对食用植物油融资性进口的抑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植物油脂逐步减少,进口贸易强度指数逐年下降,2016年的贸易强度仅略高于从世界进口的平均水平。

  第16类和第18类货物是机器设备、光学仪器等工业制成品,这两类货物的进口贸易强度近年来有较大幅度地提升。2000年中国从东盟进口机器设备的贸易强度为0.68,进口光学仪器的贸易强度为0.84,进口来源地集中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从新加坡进口的是电子管、数据处理机和其它工业电力设备,从菲律宾进口的是半导体,而从马来西亚泰国进口的是交换机集成电路和其它电子配件。2016年中国从东盟进口机器设备和光学仪器的贸易强度增长了近一倍,分别达到1和1.46,超过从世界进口的平均贸易强度。2017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这两类产品的贸易强度又有所提高,其中,从新加坡进口的机电产品达到250.1亿美元,占自新加坡进口总额的46.3%;从泰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仅次于塑料、橡胶的进口额;从马来西亚进口的机电产品为130.1亿元,占进口总额的44.2%,在所有进口货物中占比最大。

  (四)中国-东盟进口贸易相似系数持续增加,货物贸易结构互补度较高。

  进口贸易相似系数通过测算中国进口货物结构与东盟国家出口货物结构的重合度来衡量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度,系数介于0与1之间。系数值越接近于1,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与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互补度越高;系数值越接近于0,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与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互补度越低。

  2000-2016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相似系数柱形图显示:第一,中国自东盟进口商品的相似系数自2000年以来保持上升的趋势,并在2006年前后达到最高值0.79;第二,中国自东盟进口商品的相似系数普遍高于中国对东盟出口商品的相似系数。

  虽然中国自东盟进口货物的相似系数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但各个国家又略有不同。2000-2016年中国自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进口货物的相似系数持续下跌,新加坡由54.55%降至20.43%,泰国由26.85%降至13.56%,菲律宾由17.04%降至3.57%。进口相似系数的下跌意味着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货物的结构与这些国家出口货物的结构互补度越来越低。与上述3国不同的是,中国自越南进口商品的相似系数逐步上升,由5.77%上升到10.43%。

  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与东盟出口商品结构互补度高与东盟国家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东盟国家地处热带,海洋资源、矿藏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东盟国家向中国出口较多的是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该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硅胶,且劳动力成本不高,故中国自印尼进口的产品多以矿物燃料、动植物油、矿渣物、橡胶及其制成品为主。因此,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与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二、“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

  为反映中国自东盟进口贸易的成长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经贸指数研究院编制和计算了中国自东盟进口贸易的活力指数,以反映进口贸易的发展速度。较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刚成立时,中国自东盟进口货物的贸易活力指数虽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11.69降至2016年10.32,但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在东盟国家中,中国自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进口的贸易活力指数普遍下降,自菲律宾进口的贸易活力指数下降幅度最大。

  进口贸易活力指数具体包括进口增长率和进口商品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两个指标。进口增长率反映的是进口货物的增长速度,2001-2016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货物年均增长14.27%,但2014和2015年进口规模有所缩小,进口总额分别较上一年减少了2.53%和7.02%。由21类货物进口增长率雷达图(图6)可以看出,中国自东盟进口艺术品(第21类)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均增长14.8%;其次是贵金属及其制品(第14类),进口年均增长13.23%;进口增长幅度最小的机械设备(第16类),年均增长5.01%。

  虽然中国自东盟的进口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进口货物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增长得并不快,2001-2016年的16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1.21%,且各年增长幅度不一致,2008年市场占有率下降5.28%,2016年又增长7.21%。由21类货物进口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雷达图可知,21类货物中自东盟进口的鞋帽伞杖(第12类)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达到20.74%;自东盟进口的动物产品(第1类)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年均下降6.24%。

  三、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效率整体回落,但自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进口的效率上升明显

  为了分析中国自东盟进口贸易发展的效率和发展的潜力,我们计算了2008-2016年中国自东盟各国进口的贸易效率指数,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东盟国家中,中国自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等国进口贸易效率较之2008年有所提升,其中从柬埔寨进口的贸易效率提升的幅度最大;但中国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进口贸易效率却下降了,其中自柬埔寨进口的贸易效率增长幅度最大。

  中柬双边贸易自2008年起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是柬埔寨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5年中柬双边贸易总额为44.3亿美元,增长18%,其中,中国对柬埔寨的出口增长15%,自柬埔寨的进口增长38%。2016年中柬双边贸易额实现47.6亿美元,增长7.4%。2017年1-7月双边贸易额32.8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其中,中国自柬埔寨进口5.6亿美元,增长15.3%。中国自柬埔寨进口的货物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包括纺织品、原材料、蔬菜、大米、塑料和橡胶等。中国是柬埔寨大米的最大进口国,2016年1-9月中国共进口大米6.68万吨,占柬埔寨大米出口总量的18.5%。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自柬埔寨进口货物的贸易效率也大幅度增加,由2008年的0.17上升到2016年的0.61。随着柬埔寨基础设置的进一步完善,中国自柬埔寨进口的贸易潜力将实现,进口贸易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2016年的贸易效率指数中,中国自越南进口的贸易效率最高,为0.83,而这与中越两国双边贸易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2016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达到982亿美元,越南已超越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其中,中国自越南进口371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24.5。

  四、中国-东盟贸易信心较为乐观,对进口贸易的势头信心最大

  为了解贸易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信心,2018年2季度经贸指数研究院的师生对广交会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商家及专家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了508份有效问卷。基于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和计算得出:中国-东盟贸易信心总指数为128.31,双边贸易信心处于较乐观区域,表明无论是贸易从业者还是专家学者都看好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货易,但义乌商品市场商家和广交会商家的信心指数不如专家学者的信心指数,而义乌商家的信心程度又略低于广交会商家的信心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广交会的商家与东盟各国的往来的较义乌商家更多,他们对中国-东盟的贸易状况和贸易协定更为了解,故较义乌商家更有信心。

  中国-东盟贸易信心指数包括贸易收益指数、贸易前景指数和贸易势头指数三方面的内容。2018年1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收益信心指数为125.74点,其中义乌商家和广交会商家的贸易收益信心指数皆为124.11点,落入贸易信心一般的区域,低于专家学者对中国-中东欧贸易收益的信心指数151.85点。而广交会商家对中国-东盟贸易带动就业更有信心,义乌商家则对双边贸易带动收入增加更有信心。

  中国-东盟贸易前景信心指数为119.88点,尚未达到较乐观的程度。其中,广交会商家对贸易前景的信心指数为118.77点,义乌商家对贸易前景的信心指数为114.2点,皆处于不太乐观的区或。相较于贸易前景信心指数,中国-东盟贸易势头指数的表现更为乐观。2018年第1季度,中国-东盟贸易势头指数为132.84点,处于乐观区域,其中出口贸易势头指数为128.74,进口贸易势头指数为130.22点,皆较为乐观,且进口势头还超过出口势头,说明贸易从业者对中国-东盟进口贸易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五、中国-东盟进口贸易的现状总结和发展建议

  为了全方位、定量地描绘2010-2016年中国自东盟及各国进口货物的贸易发展状况,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经贸指数研究院以中国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编制了“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指数”。基于该指数的计算结果,我们发现:

  1、中国-东盟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近两年有所回升,但指数水平不高,而这主要受自东盟进口货物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仅为8.66%左右的影响。即使如此,自东盟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明显,自东盟进口的贸易强度也高于从世界进口的贸易强度平均水平,且进口贸易相似系数持续上升。

  2、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自东盟进口货物的总额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使进口贸易活力指数略有下降。

  3、虽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口贸易都较之2010有所发展,但贸易效率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中国自新加坡、印度尼西、泰国和马来西等传统贸易伙伴国进口的贸易效率下降明显,而从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进口货物的贸易效率则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4、贸易从业者与专家学者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较为乐观,贸易信心总指数为128.31,而对进口势头的信心略高于对出口势头的信心,为130.22点,落入乐观区域。

  基于上述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指数计算与分析结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经贸指数研究院提出以下促进中国自东盟进口贸易的措施与建议:

  第一、鉴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存在的产业内贸易互补的现象,应建立多国参与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细化国际分工,促进生产资料和中间产品的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实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便利化。

  第二、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尤其是与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既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利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促进贸易潜力的实现和贸易效率的提高。

    第三、大力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社会人文交流,通过民间友好组织、教育交流等机构和平台的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旅游、青年等领域的友好交流,增进双方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构建便利、友好的贸易环境。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