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合力求共赢
9月初,斯蒂文就带领团队来到了广西,多日来,这位澳大利亚国际贸易公司的负责人一直在忙一件事:为本月下旬在桂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作前期筹备。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庞大而且具有潜力的市场。我们公司虽然处于自贸区范围之外,但开拓自贸区市场将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斯蒂文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不断深化,他看好自贸区发展的广阔前景。
如今,像斯蒂文一样来桂寻觅商机的人越来越多。为斯蒂文提供合作平台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自2004年开办,今年已经举行到第九届,本届博览会设立展位4600个,吸引到3000多家国内外客商前来参展。
树立“南南合作”典范
山竹,产自东南亚,素有“果中皇后”的美称。在北京一家商场的水果区,市民张亮一边挑选着新鲜山竹,一边对本刊记者说,山竹是他全家最喜爱的水果,因为以前价格维持每公斤50元的高位,他只能是偶尔买些。“现在,山竹价格便宜了许多,每公斤不到20元,品质也比以前好,是我家每周必备的水果。”他说。
张亮所感受到的变化,正是中国与东盟“早期收获计划”所带来的影响。在“早期收获计划”的作用下,包括山竹在内的500多种货物最先实现了“零关税”。在2004年“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当年,“早期收获”产品贸易增长率就达40%,超过全部进出口产品的平均增长水平。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11个国家、19亿人口将合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六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于2015年实现90%商品“零关税”的目标。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向本刊记者介绍,博览会展示各类降税产品、双方互补性强的优势特色产品和品牌产品,广泛招揽采购商并组织贸易配对,促进相互进出口,有效地推动了双边贸易迅速增长。
在郑军健眼中,中国与东盟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杨沐对本刊记者表示,目前,在中国、东盟以及其他东亚国家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即健康的贸易、和平的环境、广泛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每个国家和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合作新机遇
在博览会等多领域平台的推进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除了贸易领域之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农业、通讯、电力、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作也进展顺利。不久前正式开通的中国南宁至越南河内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让中越首次实现“点到点”、“门到门”直达运输服务。
“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全面铺开,文化交流和投资合作进一步深入,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与东盟的交往进入了全新时代。”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农立夫对本刊记者说。
与此同时,为形成双向投资的强大合力,中国-东盟博览会把11国的投资促进机构、经济园区、投资商、项目业主、金融机构等整合在一起,通过投资合作圆桌会议、各国投资推介会、投融资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双方相互投资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一大批重大投资合作项目先后落地生根;中水电在老挝建设的水电项目、运德公司开通的中越跨境运输项目等一系列关乎民生的项目陆续签署并投入使用。截至今年6月,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已突破9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对此,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认为,当前,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多边贸易谈判面临不利情况的条件下,更应重视区域和次区域合作。
许宁宁也对本刊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正让市场供求不时发生新的变化,让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经济关系变换着新的姿态。在东亚地区,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日本-东盟自贸区、韩国-东盟自贸区的运行等众多双边自贸协定的执行,以及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的搭建,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机遇,跟上形势的变化,顺势而为,方能借势取利。
• 前景可期挑战犹在
在南海局势尚不稳定的现实下,双方如何趋利避害,将合作不断向前推进,是一个亟待思考的课题。
许宁宁认为,尽管南海问题不断挑动着各国敏感神经,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维护友好合作大局是大家共同的战略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玉主从亚太关系大格局角度对本刊分析,从性质上讲,中国东盟合作是亚太国际关系的一部分,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自然会反馈到亚太国际关系中来,互信、互利、繁荣的中国东盟合作本身对中国来说就意味着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现实主义在经济上更看重谁得到更多,”王玉主说,“东盟成员多数为中小型发展中国家,主要关心的还是经济增长,因此更容易接受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区域合作战略,并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受到中国崛起因素的影响,更是中国进一步崛起的支撑力量。虽然目前中国经济仍维持着较高的增速,但距离真正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现实观察,人口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有可能下降,随着中国GDP规模的扩大、人均GDP的增加,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保持将近10%的年均增长率。同时,能源、资源供给的压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大量产品的最终消费能力等,都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约束。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不得不对产业进行升级,同时向内需拉动转变,而这个过程一定是长期的。资源丰富、市场正在发育中的东盟各国将在中国转变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机会。
因此,许宁宁向本刊解释,加强产业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活力所在。尽快加强双方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是自贸区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目标的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自贸区新的生产力和对外竞争力,有效衔接双方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减少自贸区内盲目竞争和改变双方行业合作粗放状况,使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在自贸区这一广阔领域更有效地进行,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升级。
王玉主进一步阐释,东盟国家,尤其是中南半岛各国还是中国未来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虽然目前部分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有不同声音,但这些一定是暂时现象。”他说,“因为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素质、社会责任将会提升,而且这一地区的发展、东盟消除内部发展差距以实现2015年经济共同体目标任务都急需投资。”
中国专家的意见引起了东盟不少国家媒体的共鸣,长期关注东盟问题的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记者黎福裕曾多次到中国进行采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说,中国与东盟各国是很好的朋友,应该在经济上互相合作,将注意力从争端问题转移到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上,通过经济合作等手段促进各国间关系友好和平发展。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