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中国-东盟探索产业对接分工 (2010/9/19)

    新华社昆明9月17日电(记者 李倩)中国和东盟国家今后将逐步在机械工业、纺织服装、农业、钢铁、化工、电子、承包工程、食品加工、物流等行业开展更深入具体的合作,以此进一步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7日在昆明举行的“第一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昆明会议”上,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部分行业协会、商会及企业等共同探讨了市场开放后行业的对接和分工,并达成合作意向。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开放市场,整合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密切合作关系,提升区域内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使该区域呈现崭新、活跃、全面的合作格局。

    “政府已完成了国家间制度框架建立的任务,企业应是这一框架下发展经济的主体和施展才能的主角。打造新的产业链并形成新的贸易创造是当务之急。”许宁宁说。

    在当天的会议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萎缩,中国的机械产品进出口额比2008年下降了13.85%,出口的降幅更大于进口的降幅,可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就机械产品来说反而增长了9%。

    “中国的机械产品对东盟而言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占有相当优势,也是平衡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重要行业,产品的种类、档次、性价比都比较适合东盟国家,机械产品应是中国与东盟发展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陆仁琪说。

    新加坡制造商联合会副会长李雪民表示,制造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快速增长,双方制造业的合作必将取得稳步发展”。

    李雪民非常看好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机会。他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制造能力和高素质、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新加坡在相关制造业领域拥有技术、设计、研发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双方制造企业可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又如中药产业,昆明的制药企业可以探讨利用新加坡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经验,借助新加坡广泛的国际网络和平台实现国际化发展。”

    东盟秘书处市场一体化司司长撒巴斯•波斯•皮莱认为,《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等协定的签署,实现了双边合作协同效应、挖掘贸易和投资潜力。2009年该区域的人口总量达到19亿,GDP之和达到6.4万亿美元,贸易总额接近3.75万亿美元。“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中国商务部国际司商务参赞张克宁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方的贸易投资增长加快,经济融合程度加深,企业和人民受益,实现了共同发展。今年1至8月,双边贸易额达到1854亿美元,同比增长47%;截至今年6月底,双方累计相互投资达到694亿美元。。

    通过具体的洽谈和对接,不少商会和企业在服装纺织、机械、农业、物流等行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与会人士提出,要强化和保障这种合作态势需尽快确立双边平等互利的原则,并基于《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缅甸工商会秘书长普温特•桑呼吁,要尽快实现和简化并统一申请、审批和管理程序,推动私有部门发展,吸引中小企业并加强管理,实施除税收和地区性认证外的其他激励措施,促进资源整合、共享和行业互补。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东盟行业合作昆明会议主席声明》,其中强调了区域各国政府部门、行业商会和企业可共同推动行业的合作,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同时可通过举行有关会议等建立和完善中国与东盟行业商会合作机制。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