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任重道远(2010/3/30)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标志着以中国为坐标的自贸区时代元年开始。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11个国家、60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额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亚洲乃至世界贸易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东盟自贸区拉开中国自贸区时代序幕
有专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其意义重大:在经济上,这乃是全球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开始展开,中国经济有了更强的整合力;而在区域安全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信进一步加强。在冷战时期,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度并不高,直到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中国和东盟新的和平发展关系才得到加强。多年来中国与紧邻的东南亚各国和睦往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亚洲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将来,东盟再与韩日、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结合为更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对全球经济必将有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实施,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大的背景下,需要有一个集团或者是一个地区或者几个国家形成合力,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应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全球范围内,在未来的整个经济区域发展中,北美、欧盟各自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一极,在未来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亚洲或将形成重要一极,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形成,推动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使得亚洲的“一极”初显端倪,这也将使亚洲国家形成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全新的国家间关系。
据中国商务部官员透露,乘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顺利推进的东风,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启动了自贸区谈判。目前已有巴基斯坦、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和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同时中国与印度、蒙古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应该是一个句号,它应该是一个逗号。自贸区意味着我们要开始新一轮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经济活力和在区域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合作一体化,还意味着在很多其他的领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篇章和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东盟自贸区揭开了我国自贸区时代的序幕,当前世界正迎来自贸区建设的潮流,对此我国需制定整体战略规划,积极应对世界自贸区潮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自贸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作为发展中国家间建立自贸区的探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一些重要尝试为我国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有关专家介绍,作为首个自贸区,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中,有很多方面值得以后自贸区谈判借鉴。比如,我国坚持了多予少取、平等互利的谈判策略,不仅展示了大国胸襟,也赢得了东盟国家的支持。比如自贸区建立之前,实施早期收获计划,率先降低农产品关税;对落后的老挝、柬埔寨、缅甸实行单边让渡,不要求他们对等开放市场;向非WTO成员提供WTO成员待遇等。此外,中国还积极改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边境经贸发展区,主动推动许多倡议,使周边国家感觉得到实惠。
据某出口企业负责人介绍,现在只需在检验检疫部门申办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再向进口国海关提交原产地证书就可享受50%的关税优惠。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在东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利用原产地证书,享受关税优惠,拓展东盟市场。原产地证书简称产地证,是商品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国籍”和“护照”。持有普惠制产地证可以享受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的关税减让,使相应产品获得价格优势。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有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和企业“走出去”,东盟国家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将更加规范和透明,有利于“走出去”的我国企业与东盟国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我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一些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欠发达的东盟国家,在满足这些国家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在给我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首先,“零关税”将对我国部分农产品销售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东盟出口到我国的部分农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尤其是其荔枝、龙眼、火龙果等热带水果很有竞争力。由于东盟各国的热带水果、谷物等与我国南方的许多农产品具有同质性,“早期收获”计划全面推行对我国南方热带水果、蔗糖、橡胶等农产品带来较大影响。其次,自贸区的成效还有待各方的务实推进。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是这些协议具体落实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另外,自贸区的合作基础还有待夯实。《投资协议》鼓励和促进中国与东盟间的投资流动,并为投资提供保护。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政府推得快,企业跟不上来,达不到预期效果。
检验检疫助推自贸区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继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又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作为自由贸易区核心内容之一的货物贸易协定,在取消商品贸易关税障碍的同时,仍然保留对涉及国家安全、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等WTO允许例外的产品的进出口限制措施。东盟一些国家近年来频发某些动植物疫病疫情,直接影响自由贸易区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安全。因此,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合作,防止疫病疫情传入传出,有助于保护各成员国的利益要求和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向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作为国际经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也必然向一体化发展。因此,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进程,及时制定出我国与东盟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有序、有效地推进中国-东盟出入境检验检疫合作,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贸易成本,改善和优化贸易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各项条款不断得到落实,特别是货物贸易关税的减让、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弱化,以及旅游服务行业各项合作举措的开展,自贸区的人流、物流将日益扩大,通关便利化的要求将日益突显,建立适应自贸区发展要求的中国-东盟检验检疫快速通关模式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因此,运用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手段,以建设电子口岸和国际陆路大通道为主体,立足于优化管理,简化手续,减少货物、人员交通工具滞留时间,降低贸易成本,从而提高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和通关速度的中国-东盟出入境检验检疫通关模式,是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各成员国口岸通关效率,实现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国-东盟贸易的不断发展,在关税影响全面降低的同时,也将面临诸多问题,如疫病疫情防范、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和调整等等,自由贸易区各国将实施各种合理的非关税措施,以保护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保护本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加之出入国境的人流、物流越来越多,在进出境产品质量和疫情疫病方面存在越来越多的隐患。因此,必须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检验检疫信息通报系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疫病疫情防范快速反应机制、认证认可合作机制等,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广西和云南口岸为主,以涉及东盟国家主要贸易口岸为范围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口岸传染病监控体系”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口岸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体系”等,实现保障成员国人民健康、动植物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中国国门时报》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