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展望以及对东盟的影响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97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与社会领域实施了广泛且深入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中国人均GDP增至8800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中国已从人均收入低于撒哈拉地区的贫穷国家迈入了中高收入国家。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达到了30%,对东亚经济增长贡献达到70%。中国作为全球大国,更是区域大国。尤其是,东盟是中国最为主要的近邻之一,在地理、经贸、人文及交通等方面都与中国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对东盟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从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且相互加深影响的过程,从最初中国吸引东盟较为先进国家的投资,到中国与东盟密切合作形成全球产业链,再到现在中国日益成为东盟主要的出口市场并有大量的投资及游客前往东盟,中国已成为东盟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东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东亚地区负责宏观经济监测的国际组织,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东亚经济风险监测、维护东亚区域经济和金融稳定。10月25日,AMRO发布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展望及对东盟影响》报告,从区域视角分析和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经验、与东盟的关系以及展望。以下是报告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进程与方向

  1978年到1998年的二十年的改革主要聚焦于退出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通过对生产者的激励,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以及允许更多的竞争,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此期间出现了高通胀以及周期性的经济过热,不少国有企业债务高企,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较快增加。为了应对这些早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更为重视改革要素市场,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私营企业的生产和就业大幅增加。政府建立了更为系统性的监管框架,进一步放宽了引进外资(FDI)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帮助中国经济提高了生产水平,并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地方政府相互竞争,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吸引外资。

  1998年以来的二十年改革重点是进一步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深化改革,并有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举帮助中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获得更先进技术。中国还从多方面受益。首先,对外收支强劲,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其次,中国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第三,中国实施了更为坚定及快速的经济改革,尤其是市场导向的改革大幅加强,这使得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国有企业运营效率提升,而私营企业的作用也得到加强。

  目前,中国的政策目标已经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及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转变,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升级经济结构,并将经济增长的引擎从投资转向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基于这一理念,十九大以来的政策举措也强调了化解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的遗留问题以及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不断上升的风险。

  总的来看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十分成功,是人类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历史上尚未有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经济体在如此长的时期内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并从高度封闭融入了全球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进展涵盖经济、金融、市场、政策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以下是AMRO对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进程的总结。

  二、改革和增长的成就以及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成功转型为发达经济体绝非易事,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首先,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农业部门的富余劳动力减少,中国将不再受益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再分配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同时,针对人口老龄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框架来缓解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地区差异和收入不均未来可能会继续存在。第三,由于去杠杆化需要时间,较高的企业债务和金融部门杠杆相关的遗留问题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也构成风险。第四,国有企业享受的优惠待遇可能会阻碍整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当局在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过程可能会面临决策困难和进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五,过去快速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和污染问题将继续形成挑战。最后,外部摩擦和不确定性(尤其是来自美国在贸易和技术方面日益严重的保护主义政策所产生的外部摩擦和不确定性),将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也有诸多发展机遇推动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中国已经展示了接受、采用和应用新技术并加以改进或创新的能力,这将成为未来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次,中国已经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大型本土私营企业,其在全球市场上拥有强大的品牌和不断上升的地位,将引领中国竞争海外市场。第三,持续城镇化将进一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创造就业,并继续成为增长的重要因素。第四,财政政策仍可在促进和支持供给侧改革以及提供逆周期缓冲以应对冲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还可以在改善公平和包容性以及缩小地区差异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大幅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增加跨境投资和贸易,推动区域增长,进而使中国和本地区获益。

  另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有发挥影响力的很大空间。虽然中国仍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但已经对全球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落后经济体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中国在支持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机制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尤其可以对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及全球和区域金融安全网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中国与东盟经济相互融合,共同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模式对东盟发展的参考意义

  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农业、工业及外贸逐步升级的发展历程。从农业改革开始,中国抓住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通过农业改革解决农民温饱,即解决了中国人口的温饱问题。通过农业改革提升了劳动生产率,释放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下一步大规模外资企业设立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而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制造设备与技术,中国的工业开始加速升级,并通过加入WTO成为全球贸易大国及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中国的这些产业的改革及发展顺序,对东盟那些农业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的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把握了稳妥积极的原则。中国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从试点开始,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全国推广。从全局看,政策具有连贯性与稳定性。从区域看,相互对比、竞争的地方政府,也增强了各个区域实施改革举措的活力与积极性。这些政策制定顺序、执行的环境及方式等,对东盟的经济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中国的财税改革兼顾了中央的调控与激发地方的积极性。分税制的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财力,较好地平衡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并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税制改革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力来源的积极性。这些做法对东盟国家协调中央与地方财力关系及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第四,中国的金融开放与国内的适应能力较好地结合起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没有采取短期内完全放开的方式,而是兼顾到市场的承受能力,逐步放开。从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看,由于中国采取了稳妥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外部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这对那些国内市场不够发达、抗冲击能力不强的经济体,提供了一个金融业开放的思路。

  (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中国开放初期,东盟的资本成为中国吸收FDI的组成部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实行贸易自由化后,中国迅速成为东盟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与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东盟受益于中国市场对消费品、大宗商品和资本品的需求增长;中国作为区域内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产品的供应链中心,也带动了东盟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也受益于东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加,以及东盟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后,东盟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快速增加,反映出东亚对欧美出口大幅下降后区域需求再平衡调整。近年来,中国增加了对东盟投资的规模和范围,中国居民快速增长的出境旅游对东盟的服务业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在产业升级、技术、制造工艺、物流和库存管理方面的发展,一些制造业开始转移到东盟国家,以应对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2013年以来,中国实施结构调整,重视消费在经济的推动作用,为东盟的消费品出口到中国带来了庞大的市场。

  另外,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帮助东盟纾解了压力,增加了区域经济抵抗冲击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当局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确保了东亚区域货币在1997~1998年最困难的时期内没有进一步下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实施的大规模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并通过进口大宗商品和其他货物,有力支持了东盟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与东盟间的影响与促进关系

  (三)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增强经济一体化,前景光明。

  中国和东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双方在发展能力、收入增长以及跨境贸易和投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事实上,中国认为东盟是最有可能接受与其加强经济联系的地区。东盟10国也认识到在基础设施投资、旅游业、制造业和数字技术领域与中国进一步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中国与东盟在未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与贸易融合将加强一体化进程,并从中共同受益。

  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进程与展望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货物贸易将继续蓬勃发展。这不仅将促进市场规模扩大,也会强化贸易合作,通过利用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促进生产,同时将一些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东盟。中国对东盟的资本品出口预计将大幅增加,中国和东盟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将继续大幅增加。此外,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扩大,东盟将对中国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由于中国游客的进一步增加,预计东盟的旅游收入将大幅增加。东盟来自中国游客的收入可能快速上升。首先,访问东盟的中国游客数量显著增长。其次,中国的人均收入到2035年预计将增加1.3倍,其在东盟地区的人均支出也将大幅增长。

  更加广泛深入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中国与东盟间的直接投资。此外,一旦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中国居民对东盟的投资组合将增加,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并实现投资多元化。来自中国的银行在东盟广大范围的跨境贷款也将有力支持东盟经济的发展和再平衡。同时,东盟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其营运能力和在中国的布局,东盟的机构投资者也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在东盟地区更多采用人民币开展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巨大,这将有利于中国和东盟的经济交流。虽然现在人民币在东盟的使用量仍然不大,但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增加将为人民币的推广使用提供巨大空间,这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使相关企业受益。基于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持续深入的改革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未来人民币将逐渐成为稳定的货币,借此减少本区域对美元的依赖,有助于降低东盟的汇率风险。

  双方通过巨大努力铺筑了互惠互利的道路,但任务远未完成,还需通过持续加强合作,在充分了解彼此需要和背景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同时,中国和东盟需要进一步加强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防范潜在的外部冲击。双方一直在共同努力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监测能力和加强区域金融安全网(RFSN),尤其是进一步加强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