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成为中国和东盟合作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2011/9/9)
全方位构建互联互通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陆海相通,近年来,双方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把互联互通作为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2010年10月,第17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国支持互联互通建设,建立了总额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道路、电站、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表示,中国和东盟的互联互通是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的,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在“硬件”方面,主要是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近几年,双方铁路、陆路和航空的互联互通取得了重要成果,往来的航班越来越多。中国和多数东盟国家都是临海国家,下一阶段双方将加强海上互联互通的建设。在“软件”方面,要加强制度的互联互通,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生产要素等的自由流通。同时,要加强感情上的互联互通,通过民间友好组织,积极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彼此了解,夯实双方睦邻友好的社会基础。
2010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927.8亿美元,贸易规模较20年前扩大了37倍。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5%,达到1711.2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双方累计投资总额超过8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累计超过了130亿美元,双方在农业、金融、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在不断深化。如今,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陈武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双方在互联互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互联互通为双方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据了解,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年来,在互联互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方开展友好往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20年来,双方建成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签署了11个合作谅解备忘录,搭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教育交流周、文化产业论坛等一系列合作平台。
作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在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已基本建成连接东盟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在促进跨境经济合作方面,广西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中国拥有保税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在促进产业合作方面,广西在沿海和沿边地区规划布局了石化、电力、冶金、电子信息、林浆纸、有色金属、食品、物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构建辐射东盟的产业群,为双方开展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社会人文交流方面,广西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在广西的东盟留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是中国吸收东盟留学生最多的省份,每年双方还开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等常态化的交流活动,为人文领域的互联互通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印度尼西亚常驻东盟代表、东盟互联互通协调委员会主席卢拉说,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提出了12个重点领域的合作,有一些项目已经开始执行了,有些正在准备当中。东盟感谢中国政府一直以来的推动东盟基础设施的承诺。他认为,加强互联互通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缩小东盟内部国家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东盟和对话国的差距。除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之外,互联互通的加强还可以增进民间交往,这对于东亚的一体化和东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代表们认为,要想中国与东盟区域经贸合作有更大发展,需要有一个涵盖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的强力支撑,特别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持续动荡、欧美等发达国家正面临债务危机困扰的背景下,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东亚国家发掘区内经济增长动力,更好发展地区经济的现实需要。
用制度建设提升合作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地缘、生态、经济等紧紧相连的10+1国家,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樊莹认为,从经济层面来说,制度建设短期内能加强生产要素的流动。从长远来看,通过互联互通可以改进区内的交通和物流,特别是加强区内人员的互联互通。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樊莹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边谈判、边建设的独特方式,使得地区内国家在短时间可以充分享受到由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这样可以调动起这些区内成员推进经济一体化的积极性,还对后续进行更深入的谈判创造良好的合作气氛。
良好的制度建设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的新平台。数据显示,自贸区建立以后,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据柬埔寨商业部统计,今年上半年柬埔寨进出口总额大概是54.73亿美元,同比增长77%,但是,其中对华贸易同比增长高达82%。
有代表指出,中国–东盟在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地区内国家发展差距比较大,大家对制度建设的急迫性、迫切性认识不一致;二、资金支持不够。互联互通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方面明显不足。
樊莹认为,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应规划优先领域。如加强在服务贸易和非关税壁垒方面的制度建设;促进相互之间的相互认证;开拓融资渠道;改进地区内的组织协调机制,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协调战略规划的实施等。
马来西亚代表建议,进一步推动人员之间的交流,不仅需要政府官员的参与,也需要普通老百姓的参与。越南代表建议,在人员互通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法律效率的条约。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互助才能促进互联互通。民意、民间、小企业的参与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东盟和中国低收入阶层和落后地区的辅助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共享发展才能够促进互联互通,共享海洋经济的发展,共享能源资源的发展,共享绿色发展,共享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产业对接步伐有待加快
专家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与东盟企业真正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进行贸易的比重是不太高。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认为,中国与东盟产业对接的现状和开放市场的形式,远远不相适应。他建议,中国与东盟应该将互联互通带来的商机广而告之;将中国和东盟的产业政策互相通气、互相协调。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张建平从产业互补性的角度分析,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服务业比重很高,服务业发展有独到之处。而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把东盟国家的服务和中国很强的加工制造能力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双赢的方式。
张建平强调,基础设施产业互补,会为其他产业互补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引领性作用。比如说电力行业,实际上能源市场一体化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正在加速进行,中国现在在向缅甸、老挝出口电力,中国在加快从越南进口煤电、煤炭等。这对于未来整个东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国在很多产业领域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也有大量的人才。那么,在和东盟国家进行产业对接过程当中,实际上中国可以提供很多这种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东盟国家的人员可以到中国来参加培训,中国的人员也可以到东盟国家去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机制加快产业对接的步伐,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认为,作为新兴经济体,无论是作为中国–东盟还是东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经济体都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比如说中国把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等列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以,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对接,必须立足于当前,也要面向未来。
赵晋平说,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的制造业能力在全球比重是比较高的,但是在一些产业标准,甚至一些商品标准方面,可能还是更多的依赖一些发达经济体。当前,双方可以先从相关产业的标准制定和标准制定的参与这样一些角度去加强合作。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