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优势力促中国-东盟产能对接
今年的东博会,产能合作仍是重点,记者为此专访了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黄耀东。黄耀东认为,东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各国形成梯度发展,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符合双方发展需求,契合双方发展战略,符合双方发展利益。
强化政府引导和推动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拉动经济增长、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良方。如何实现中国-东盟产能对接?黄耀东认为,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及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
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多双边高层合作机制的作用。另外,还要做好外交服务工作。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领馆要进一步做好驻在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工作,加强对我国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指导相关机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整合政府、商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并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黄耀东指出,政策要有针对性。国际产能合作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对重点行业和重点方式的产能合作要加大支持力度。
金融政策要创新。除了信贷和保险政策外,还要在私募基金、企业债、外保内贷、管权置换等方面有创新,人民币国际化要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支持。
财政政策要聚焦。财政支持应该对重点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重点是税收减让。
社会服务要加强。企业走出去有了自主决策权的同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要解决。
海外权益要有保障。当前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产能合作风险陡然增加,因此外交政策要为重大的合作项目保驾护航。
国际产能合作要尊重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去推动发展。
加强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
黄耀东说,要强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法律、会计、税务、投资、咨询、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认证等服务。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坚持企业自我培养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培养一批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加强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定期发布重大国别风险评估报告,及时警示和通报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风险,提出应对预案和防范措施,妥善应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大风险。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