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和开放的中国-东盟合作
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举办,具有线上线下参展参会踊跃、活动精准对接、项目签约规模和质量创新高等特点,充分展示了中国-东盟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全方位深化了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和经贸各领域交流合作。
近来,中国与东盟合作好戏连台,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由东盟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话伙伴国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15国统一市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11月15日签订。RCEP15个成员国涵盖全球人口的30%,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终于建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日前在线上召开,作为会议主办方,马来西亚与中国等经济体围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2020年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愿景深入交换看法,达成了共建亚太共同体的目标,被称为在APEC合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东盟合作提质升级的背后,得益于近年来双方互联互通不断加速,经济融合持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加快,人文交往更加密切,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中国–东盟是区域善治的世界典范。东盟和中国陆相通、水相连,先辈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为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积极探索,为今天取得的发展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众所周知,区域合作是全球治理的一种特殊展现。据统计,除极少数国家外,差不多所有国家都至少加入了一个区域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一体化步伐加快,南方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盟等由新兴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集团也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上述区域合作不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冲突化和碎片化,就连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内部,也出现了“脱欧”和“疑欧”的反一体化现象,区域合作出现波折。不过,中国-东盟的合作却一直在相互尊重、互信加深、合作增长的轨迹上行稳致远。2020年1月至8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4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6%,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中国–东盟合作具有深厚的务实性。新形势下,中方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疫情以来,中国与东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分享抗疫经验,推进抗疫物资供应,合作研发疫苗,共同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在中国抗疫关键时刻,东盟国家也及时给予中方宝贵支持和无私援助。中国在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后,向东盟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提供物资和技术援助,分享抗疫经验,及时开通双方人员和物资往来“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助力区域内国家合作抗击疫情。
中国–东盟合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在防疫抗疫、复工复产、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数字经济是一个热词,展现出中方愿同东盟各国携手合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无论是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新能源等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应用与市场推广,还是未来中国同东盟一道建设的“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丝绸之路”,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提升,为双方合作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东盟合作具有强劲的开放性。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关注包括东盟在内的发展中成员的关切,与东盟一起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坚定秉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等基本原则,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将从中受益。自2013年中国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国-东盟强劲的开放合作一再证明,只有坚持平等协商、携手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十年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建成时,观察家很难想象出它可以带来现今的震撼性影响力。当前,中国与东盟在加快开放的步伐中正创造着共同发展新机遇,根据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与东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来展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秉持开放合作的中国与东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典范区域。
(作者:钟大荣,系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