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企业争“食”东盟市场“大蛋糕” (2010/7/8)
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突显的大背景下,作为粮食中的“粮食”,农资市场的供应和保障特别引人关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形成拥有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其巨大的农资市场潜力为工商界人士所看好。而根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约有7000种商品享受“零关税”,这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互动,也使东盟成为中国农业企业“后危机时代”的一个主阵地。
近5年来,化工产品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货物,从广西口岸来看,年均贸易总额占双方货物贸易往来的30%左右。目前,中国主要从东盟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等化工产品,而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化工商品主要是化肥、塑料及橡胶制品、农药、乙醇、磷酸、焦炭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方化工产业互补优势将凸显出来,尤其是贸易量较大的化肥。
优势互补创造市场合作前景
据了解,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是农业国,对化肥的需求量大。近年来,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化肥、农用机械、农药原材料等产品。因为已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化肥已经成功在东盟国家打开市场。特别是尿素产品,成功取代了俄罗斯、中东等地化肥产品在东盟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对此,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东盟国家化肥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而近年来,中国化肥工业稳步发展,产量逐年增加,2009年中国化肥产量超过5800万吨。中国是化肥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氮肥和磷肥产能过剩严重,特别是在目前化肥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中国化肥出口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副会长、中农集团副总裁郭雁民介绍,在东盟一些附加值较高、竞争激烈的复合肥市场都出现了中国化肥企业和产品的身影。从2010年前4个月的出口统计数字看,中国出口复合肥排名前5位的国家,有4个是东盟国家。虽然许多东盟国家都是农业国,但其化肥工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普遍落后,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以越南为例,它是东南亚最早从中国进口化肥的国家,该国目前仅能年产100万吨尿素、250万吨复合肥,远未达到其国内用肥需要,每年还需进口尿素150万吨至180万吨、磷酸二铵70万吨、复合肥20万吨。
因地制宜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看好东盟巨大的农资市场,中国不少大型磷肥生产企业纷纷进入东盟,并陆续将其产品打进了东盟市场。郭雁民表示,对东盟国家而言,中国的高浓度磷复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东盟销售可比在国内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中国西南部的高浓度磷复肥企业与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企业相比,又具有许多突出的优势:一方面,工厂离口岸近,便于出口运输;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区位优势,便于同东盟销售商沟通。目前中国一些高浓度磷复肥企业已确定以出口东盟为主、内销为辅的市场策略。郭雁民建议国内企业,下一步可选择有条件的东盟国家进行高浓度磷复肥的生产投资。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挖掘自身潜力,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以提升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
郭雁民表示,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化肥行业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一些企业也开始关注和调研在资源开发方面和东盟国家进行合作,因为许多东盟国家的资源都比较丰富。例如泰国、老挝富含钾资源。在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蕴藏着丰富的钾盐资源,高原的内部结构简单,地势平坦,钾矿规模大,并延伸到邻国老挝。其中,班内那空地区可开采的钾矿储量大约为8340万吨;沙空那空盆地乌东塔尼的钾石盐储量为2500万吨,其中已有1600万吨确定含有25%的氧化钾。
出口东盟须有产地证
虽然东盟市场是个“香饽饽”,但专家提醒各企业,在投资前还是谨慎为好。化肥企业如果要出口东盟,需要产地证。
据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出口货物原产地证书(简称产地证),是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证明文件,由出口成员方的政府机构签发,被称为商品进入东盟的“护照”。凡是出口到东盟国家的产品,只有在获得了产地证之后,才可享受减免关税的优惠待遇,以及获得便利的通关条件。这也就是说,获得产地证是企业享受优惠关税的先决条件。
另据记者了解,根据相关规定,原产地证明必须用英语填写。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