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
中新社海口11月1日电 (记者 王子谦)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双方在新时期合作将如何展开?10月31日在海口举办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更大空间,数字经济领域或将成为亮点。
东盟和中国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和逐步落地,双方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
“中国-东盟的贸易合作是世界经济的突出亮点,随着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给双方带来巨大机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学刚表示,中国-东盟在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链有很强的互补性,未来在RCEP框架下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也有广阔空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郭达认为,中国-东盟要抓住RCEP的契机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如以产能合作与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产业体系的深度合作,以标准对接为重点推进市场体系的深度融合,以共建债券市场为重点提升区内金融稳定性。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注意到,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冲击使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但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紧密程度却在加深。“这说明双方合作不仅体现在贸易的产业分工领域,还包括相互直接投资。”赵晋平说,这种合作长期持续的着力点,就是要持续扩大投资。
专家认为,中国和东盟下一步合作的重点在数字产业。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李耀分析,目前东盟互联网用户占比为70%,数字经济的市场价值达1000亿美元,预估2025年增长到3000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双方在5G投资、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间。不过要解决技术标准、跨境数据传输等问题。
赵晋平则认为,目前双方在数字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已取得实际效果,下一步合作重点要放在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使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互相融合,提升整体产业链的技术程度,从而提升价值链。”
海南正在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新平台。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海南自贸港处在双循环的交汇点,应重在打造与东盟市场、产业、人员往来的联结点。他建议海南建立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区域性航运交易市场,筹建区域性金融市场;建立面向东盟的热带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藏、出口基地;在海南率先探索开展职业技术移民积分制,探索建立海南自贸港与东南亚智库联盟。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也认为,海南自贸港可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人员、货物等要素往来的枢纽。他建议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加密海南往来东南亚国家各主要城市的航班,尽快开辟泛南海邮轮旅游航线,加强东南亚国家自贸区与海南自贸港的经贸合作。(完)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