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张丽平:中国与东盟经贸快速发展基于三大因素(2011/7/1)

中国网630日讯(记者李刚) “东亚地区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本区域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逐步构建起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框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张丽平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中国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进出口额接近3000亿美元(2928亿美元),是2001年的7倍(416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重接近10%;是中国第四大出口目的地,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对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张丽平认为主要得益于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制度安排。自双边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逐步构建起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框架。双方已经确定了11个大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农业、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个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东盟领域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框架下,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200411月),《服务贸易协议》(20071),《投资协议》(20098)

去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约占双方贸易产品的90%。包括自由贸易区在内的各种制度性安排为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人员和信息流动提供了便利。

二是双边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经济起步阶段,中国和多数东盟国家的生产要素分布存在着相似性,即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口密度高、资本拥有量少,因此多数都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由于在起步时间上的差异,形成了阶梯性的发展态势。

从要素禀赋的分布和对出口的影响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可以被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为主的新加坡;第二级是以熟练、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有一定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的亚洲“四小虎”和中国的东部地区;第三级是拥有工资低廉但劳动技能简单的劳动力优势的东盟4国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各级之间在比较优势方面的差异和互补促进了本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互补随着本地区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得到强化。

三是中国与东盟各自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1979-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9%。同期,东盟成员国的表现也先后经历了高速增长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打断了东盟国家的发展进程,但东盟各国迅速重拾快速增长势头。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带动了双边贸易的高速增长,而且促进了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人员往来。

张丽平认为,上述的这些有利因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是推动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除此之外,中国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将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中国正在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提出了扩大内需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本地区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快速发展。

根据DRC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从低成本向大市场转变,扩大内需将有利于中国大市场优势的持续释放。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有助于CAFTA各成员国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为例,根据DRC的一项问卷调查,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是受访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在550多家受访企业中有62%的企业将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作为未来意向投资的去处,高于其他意向地30%50%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