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特殊而重要的邻邦
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成立时,新加坡还在为争取自治与英国殖民者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新加坡夹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大东南亚国家之间,曾被讥笑为是“地图上的小圆点”。当时的新加坡,1/4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棚户区泥泞不堪,蚊蝇肆虐。岛上沼泽遍布,受海潮影响,河川之水大多不能饮用,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即便真的独立了,似乎也注定要给强大的邻国充当附庸。
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愿景中的新加坡绝不是这样。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独立。李光耀召集国民,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建国大业”:首先,把他们的城市打扫干净,其次,通过取得巨大的成就消除邻国的敌意,克服本国种族分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赞叹:“卓越的智慧、纪律性和创新性弥补了资源稀缺造成的劣势。今天的新加坡证明了李光耀是成功的。”
大师看中国
李光耀被称为是全球首席中国问题观察家。在他的新书《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提出的第一问题就是:“中国真的准备取代美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国吗?”而李光耀的回答斩钉截铁:“当然。为什么不?中国人复兴的民族使命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中国有成为世界强国的实力。中国希望世界接受她本来的模样,而不是以西方社会的附庸身份被接受。”
1978年,李光耀曾经在一次国宴上告诉前去访问的邓小平:我们新加坡的华人是中国广东和福建等地人的后裔,祖先都是目不识丁、没有土地的农民;而当时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则全留守中原开枝散叶。没什么事情是新加坡人做得到而中国人做不到,或没法做得更好的。他同时预言,只要不偏离重教育、重经济的轨道,中国大可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贸易强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从邓小平到习近平,李光耀会见过五代中国领导人,并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据媒体统计,李光耀自1976年首次访华至今,在37年间共访华33次。
在新加坡期间,从政府部长、商会会长、银行家、知名学者到普通公务员、小商贩、出租车司机,许宁宁接触了不同行业、各层次的新加坡人。许多华人移民到那里已经有五六代了,他们会讲带新加坡口音的英语,既讲求工作质量和效率,也重礼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融,许宁宁说。
时光荏苒,许宁宁无数次往返中新之间,见证了两国近20年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
中新经济合作机制拓展
许宁宁介绍说,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东盟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在东盟十国中,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投资数额最大。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2.1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投资最多,达8.2亿美元。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中心及全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一些中国企业选择在新加坡上市。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香港金融中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新加坡对中国的重要性是否将下降?
“中新两国的合作在与时俱进,不断找到新的合作点。”许宁宁说。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在东南亚展开“魅力外交”的背景下,张高丽近日访问新加坡,与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共同主持了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及天津生态城项目推进外,也探讨了新的合作领域。其中,金融领域的合作是新亮点。
不仅如此,新加坡贸工部还与中国建立了7个省部级合作机制,最早的是山东—新加坡合作联委会,之后相继与山西、辽宁、江苏、四川、广东等地建立了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现在每周都有几批招商引资的中国代表团赴新加坡。
新加坡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陈如海对本报记者表示:“据新方统计,新加坡2012年从中国进口额达489.5亿新元,出口548.7亿新元。新加坡经济相当多元化,我们欢迎中国企业在各领域投资,尤其在高端制造与服务业。”
他还表示,新加坡十分关注中国目前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和环保行动,新中两国间经贸联系一直非常紧密,相信两国企业未来合作的领域、地域都将更加宽泛,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建设中,双方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许宁宁建议,中新两国应在三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中小企业合作;二是全面推动产业合作;三是中新双方应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
每当一个国家经济情况不佳时,中小企业都首先受到冲击。近期,许宁宁出访新加坡,与中国驻新加坡公使衔商务参赞郑超、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交谈后,均认为十分有必要增进中新中小企业合作。
许宁宁曾与新加坡电子商会会长商谈过中新电子行业合作事宜。电子业是东盟的重要产业。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中,电子产品贸易居前列。让许宁宁颇感意外的是,这位新加坡电子商会会长竟没到过中国,而且中国电子商会与新加坡电子商会也少有联系。
中新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两国领导人多次提及的话题,尚未进一步落实。许宁宁建议,两国可以联手去缅甸建立工业园区,新加坡可以利用东盟成员国的身份,发挥其工业园管理和国际商务渠道的优势,中国企业可提供机械设备、产品等。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跳板”
报告显示,新加坡正逐渐成为全球企业研发、测试新产品及寻找解决方案的理想之地。新加坡在过去50年中致力于打造优越的商业环境,集知识密集、区域连通性、开放等特性的投资政策为一体,为投资者服务。目前,新加坡“全球—亚洲”的定位受到国际及亚洲企业的认可。许多企业将新加坡视为可带动区域、国际业务增长的平台。
此外,许多企业也在新加坡建立了区域及全球人才发展中心,在快速成长的区域市场中培养既能放眼全球、又能洞悉亚洲的管理人才。
陈如海表示,新加坡经济属高度外向型经济,而且具备战略性的地理位置,新加坡目前已签订了18个自由贸易协议。中国目前正处于扩大自由贸易协定范围的阶段,中国企业可借用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把产品和品牌推广到全世界。
许宁宁介绍,今年1至10月中国与新加坡贸易额达621.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
作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拥有完善的金融平台、法律体系和国际化的专业服务团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及通过并购实现增长。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业务,标志着新加坡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据报道,中国和新加坡将引入两国货币之间的直接交易。在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新加坡可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特别是发展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及投资货币。
新加坡:投资中国新概念
重视领先地位,关注最新概念,这种理念也体现在新加坡的对华投资战略中。许宁宁说,从近年来中新政府间旗舰型项目“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以及“成都科技创新园”、“南京科技创新岛”,这些项目名称中就能看出创新理念。中国是新加坡重要的海外拓展市场,境外投资的最大市场。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加坡吉宝置业随着中新两国首个合作的造城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创建而进入中国。除了早期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建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其中国公司——吉宝置业中国近年也参与了中新两国政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
目前,吉宝置业中国的房地产项目遍及中国超过10个城市,包括住宅与城镇地产、商业地产、亲水以及高尔夫休闲地产。吉宝置业中国将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基准引入中国,其在中国的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都要达到新加坡建设局(BuildingandConstructionAuthority)绿色建筑标志(GreenMark)标准或其他同等标准。绿色建筑标志是由新加坡建设局设立的绿色建筑评级系统,该评级系统结合了国际公认的绿色环境设计和功能方面的最佳实践,专门用于评价建筑对环境的正面影响。
吉宝置业中国区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吉宝置业在中国已经历过多个大环境与条件的挑战,包括国际与中国经济增长与萎缩的周期,以及中国稳定房地产可持续成长的宏观调控与政策调整。同时,也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本土化经营方面人才招聘与管理的问题。然而,吉宝置业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相信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提升生活品质刚性需求的增长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1994年,中国开始进行住宅市场改革,作为亚洲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的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团同年进入中国。
凯德中国是嘉德置地集团在华投资业务的统称。凯德中国将“SHOPPINGMALL”的概念引进中国,一站式购物模式改变了中国老百姓对百货商店的概念。
上海来福士广场是凯德中国的“得意之作”,来福士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也是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符号。来福士之所以是“城中之城”,不仅是指其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也指其综合性、多功能的特点。来福士融合了住宅、商场、办公楼、服务公寓、酒店等多种业态,提升所在区域的生活、商务价值,优化城市商业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和前景是当今许多国际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尽管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可能会硬着陆,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却依然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持乐观态度,并寻找机会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短期内将放缓,但是该集团仍看好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并将继续寻找机会扩大其在中国的投资。
据了解,目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至少拥有40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其中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11%的股权,以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司22%的股权。
新加坡投资商的嗅觉极为灵敏,始终关注中国的最新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8月,李显龙应邀访问中国时,还特地到新疆、辽宁参访考察,为新扩大对中国中西部及正在振兴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踩点探路。
据分析,当前新加坡正面临着“发达困境”,即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资金过剩、劳动力匮乏、发展空间窄化等瓶颈,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再发展面临困难。新加坡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对华经贸关系,其对华投资重点正逐渐由东部南部向中西部和东北部转移,力求实现在华全方位布局。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