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第二届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在重庆举行

    12月19日,以“数字经济合作下的法治现代化与中国东盟法学教育的未来”为主题,由西南政法大学主办、中国法学会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在重庆举行,会议采用线上视频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理事长张鸣起,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鲁进,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副校长唐力、岳彩申以及来自国内和东盟国家共30余所高校的代表出席论坛。缅甸联邦最高检察院、印尼最高法院、越南法学会、老挝司法部、柬埔寨司法部、泰国中央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法院、文莱仲裁协会等东盟法律法学组织为论坛发来贺信。

  张鸣起致辞中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遭遇了百年未有的新冠疫情的袭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的决定性胜利。此次会议在疫情防控期间召开,展示出了中国和东盟法律、法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是深远的,是稳固的。我们在法学研究上的共商共建、在人才培养上的协作互助、在机制创新上的分享互鉴,盎然而勃发、源远且根深。在这个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希望西政和中心在未来能够和东盟国家法律法学界在共同推进法律合作交流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多的贡献。

  杜柯伟在致辞中指出,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三大支柱,法学教育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是重要的年度国际论坛,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法学院校间教育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与东盟法律法学界分享经验、交流互鉴的人文交流平台。期待各方能够以人文交流理念为引领,加强交流互鉴、发挥人文交流育人功能,培养具有较高法律水准、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人文交流能力的人文交流使者,服务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国民心相通。

  鲁进在致辞中表示,高校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主体,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利用重庆高校的优势和资源,助推重庆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重庆地方经济发展,聚力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方面占有更多优势,拥有更多资源,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正是这种优势和资源的生动体现。

  付子堂在致辞中表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是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形成的合作机制依然持续推进,主要体现在中国和东盟在协同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法治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方面持续发力。本届论坛的举办,将为论坛向永久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西南政法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研究的校际合作,为推动构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添砖加瓦。

  本次论坛期间,举行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首部中缅法律法学界合作编写的《缅甸外商投资法律实务指南》一书的发布仪式。指南由中国法学会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张晓君教授和缅甸联邦最高检察院副总检察长吴温敏共同主编,在内容上涵盖了与缅甸外商投资相关的投资准入、土地、税收、海关、外汇管制、劳动用工以及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等法律制度。据指南中方主编张晓君介绍,中国和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法律的交流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保障。指南的出版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赴缅甸投资的法律风险防范,同时也有助于当地法治营商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中国法学界与东盟国家法律组织加强法律服务合作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中缅法律法学界以法治手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际行动。

  论坛闭幕式上还发布了《中国东盟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行动纲要》,根据行动纲要,中国和东盟高校法学院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从协同深化区域法治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创新法治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协同建设法律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以及探索构建“法学院院长论坛”长效机制四个方面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合作。

  与会中外专家紧密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合作”“为未来学习与中国-东盟法学教育现代化”三个议题展开了讨论。

  据了解,本届论坛也是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重要庆典活动。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由中国法学会于2010年依托西南政法大学创设,通过整合中国与东盟法律法学资源,聚焦中国-东盟区域法治建设研究、涉东盟高端法律人才培养以及东盟法律数据库建设等,服务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一带一路”的共建。首届“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于2019年举办。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