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走向战略共赢的中国-东盟

      10月初至中旬,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相继访问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泰国越南五国。中国两位最重要的领导人为何在此时相继访问东盟五国?大背景是什么?东盟对中国的重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由谁在主导?未来中国与东盟十国发展的挑战有哪些,中国的战略选项是什么等,就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褚浩。
  东南亚是大国角逐亚太的重心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这次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月初相继访问了东盟五国,彰显了中国对东盟的重视,此时访问的大背景是什么?
  褚浩:现在无论日美还是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这些地区大国都重视到东盟在整个亚太地区的重要性,成为各方竞争的一个重要场所。比如,奥巴马去年获得第二个任期后,选择的首访地是东南亚,国防部长和国务卿也同时到访,这在美国外交史上是罕见的;日本也在不断地加大对东盟的战略投资,安倍当选后,也是把首访地选择为东南亚;俄罗斯在近年不断地加大投入,尤其是加强与越南的关系。
  随着2010年中国与东盟成立自贸区以来,双边关系加速发展。东盟有近6亿人口,去年双边贸易额是4000亿美元,已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无论是地区战略和稳定,还是中美博弈也好,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海洋因素。在南海和东海,中国海洋的安全形势是在恶化中,中国有急迫的战略调整需求,南海无疑是重点。今年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尼时说,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优先,而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他也谈到南海问题,认为中国应与东盟通力合作,把南海打造成一个“和谐之海”。这是三个重要的背景。这次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借着APEC峰会和东亚峰会之机,访问东道主后顺便访问其他三国,显示了中国对东盟这个地区的重视。
  南都:这次两位领导人出访的成果有哪些?
  褚浩: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发展迅速,在贸易上互通有无,合作得很愉快,但这几年在南海上发生了一些摩擦,尤其是与菲律宾越南,加上一些媒体的炒作,在东盟国家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中国威胁论有所上升这次两位领导人的出访,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传递了中国和平崛起,并要与东盟各国友好合作的愿望,也密切了双边的关系。
  在南海问题上,李克强总理这次与文莱越南都签署了在南海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的一系列协议,像与越南签署了共同开发北部湾湾口外海域的协议,并达成建立海上合作小组协议,向着将南海建成“和谐之海”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也为世界其他地区如何处理海上争端树立了典范。
  南都:东盟或东南亚对中国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褚浩:一是东盟很多国家与中国接壤,事关中国边境的秩序和稳定,不仅包括陆地上的,还包括海上安全,贩毒走私等。中国历史上曾是东盟一些国家的宗主国,这个地区居住了很多华侨,经济贸易往来密切,这个地区在文化上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二是,东盟内部又有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越南,一个是老挝,都是共产党执政,与中国意识形态接近。三是地缘战略上,如上所言,东南亚成为大国在亚太博弈的重点,中国也只能加大对东盟的战略投入。四是东盟成为中国外交战略先行先试的一个区域。比如搞自贸区建设,中国原来构想的“10+3”,但与日韩谈得并不顺利,中国回头来先与东盟十国谈,现在看是对的,在“10+1”的基础上再谈“10+3”会顺利一些。
  东盟一体化步入双核驱动时代
  南都:东盟十国现在一体化进展到何种程度,是谁在主导?
  褚浩:东盟一体化已经进入印尼越南共同推动的“双核”时代。尽管两国因争夺东盟盟主地位关系一度不是很融洽,但双方近年来却在推进一体化的问题上利益逐渐趋同。
  印尼一直自认为是“世界级大国”,其外交战略重点也一度由东盟转向世界。但在世界舞台上频频遭受冷遇,让印尼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只有充分夯实、扩大其在东盟的影响力,才能巩固印尼东盟的位置,只有依靠东盟这个大平台才能真正提升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越南外交战略也在转变,外交战略的重点从“融入国际经济”转向“融入国际社会”,推进一体化是其展现外交魅力,提升在东盟地位的重要机遇。此外,推进一体化并借机向各大国要价还有助于两国获取更多国际支持和援助,降低其国际经济风险,推动两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
  同时,大国在东南亚的竞争加剧使两国危机和合作意识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美军逐渐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心加快转向亚太,东南亚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国跨领域多层次复杂博弈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东盟能否继续维持其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不仅关系到东盟的未来发展,更与每个国家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共同的外部压力下,内斗只会加大本国战略风险,携手是唯一明智选择。
  两国均有推进一体化的战略能力。从历史上看,双方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股战略力量。近年来,尽管印尼一度因推行选举改革而陷于政治泥潭,但其经济实力仍居东南亚首位,并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在东盟内部的威信较高,战略资源较为丰富。越南则在东南亚地区上升势头明显,在实行“革新开放”以后,其经济发展迅速,多年年均GDP增长在7%以上,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越南近年来推行的务实外交战略更使其成为中南半岛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双方均有推动一体化的战略行动。越南2010年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力推东盟一体化,提出“从愿景到行动”口号,并推出“东盟互联互通”等规划。印尼也将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为其担任主席国的首要目标,印尼外长多次利用多边和双边外交,积极协调各方立场。
  南都:东盟进一步一体化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褚浩:2003年第九届东盟峰会首次提出2020年建设东盟共同体目标。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历次峰会上都重申,到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是东盟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按照2008年正式生效的《东盟宪章》,计划建成的东盟共同体将以经济共同体、政治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支柱,从而使东盟以一个目标、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共同应对未来挑战。但线条仍旧比较粗糙,意向性的东西多一些,从目前进程看,进度也远远滞后于预期。
  印尼越南能否有效协调双方在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利益和目标是关键。尽管印尼越南在外力作用下开始合作,但合作的力度和诚意与外部压力成正比。一旦外部压力减弱,双方在一体化过程中的分歧就可能浮现。
  其次,缩小东盟国家之间的差距是重点。东南亚国家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像新加坡文莱在人均GDP方面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老挝柬埔寨等国仍在为温饱而努力。
  合作仍是中国-东盟关系主流
  南都:从趋势上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自贸区建设未来较乐观。李克强总理在文莱参加“10+1”峰会时也提出了“2+7”的合作方案,尤其提到了聚焦经济发展上的合作共赢是关键,也提出了要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并力争在2020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在你看来,未来中国与东盟的进一步合作中,挑战是什么?
  褚浩:一直以来,贸易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主要方面。尤其是2010年自贸区(CAFTA)启动以来,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9.8%降至0.1%,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0.6%,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有力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目前互联互通逐渐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领域。2010年双方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确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构建和人文交流为主体的互联互通蓝图。像曼昆铁路,中缅铁路建设等都在有序展开,中国也对东盟追加贷款,并成立了海上合作基金等。
  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最大的挑战是南海问题。对美日等国而言,南海是与中国进行战略博弈,以及平衡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之一。
  南都: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领海上的争端扩大,并呈现了一定程度的蔓延之势。
  褚浩:随着中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壮大,菲律宾越南等国忧虑上升,并极力想拉拢美国介入,这种小国心态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美国在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以来,中国在南海的领海争端的确有扩大的趋势。长期以来,处理南海问题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受到挑战。
  同时,海上争端也有向经贸领域扩大的迹象。越南媒体极力渲染华商“威胁越南的国家安全”,去年6月称中国商人在金兰湾附近海域养殖海产品,“逼近军港敏感水域”,引起驻地海军的高度关注,当地政府部门迅速给予相关中国人罚款、驱逐出境等处罚。一些越南学者和媒体炒作对华贸易逆差,呼吁政府进一步采取非关税壁垒、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限制中国商品的进口,尽量摆脱对华经济依赖。部分越南主流媒体和网站频繁刊载涉及中国食品安全的文章,诬称中国蓄意将有毒商品输入越南,威胁其食品安全。中国在菲律宾的一些投资项目也被迫中断。在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中方对菲律宾香蕉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严格质量和数量限制,导致其香蕉严重滞销。
  菲律宾越南国内的部分民众也出现了反华情绪,并爆发了反华示威游行。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标志着南海法理斗争进入新阶段。同时海上争端国的侵渔活动加剧,海上执法力度也在强化,并促使各方加大了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这些都是不好的迹象。
  南都: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在你看来,中国的战略选项是什么?
  褚浩:东盟赞赏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也基本认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东盟部分成员国却又担心中国军力迅速增强,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将来会以武力或武力威胁的方式来解决南海问题。因此,首先要理解东盟部分国家希望南海问题“多边化、东盟化”的做法。
  但总的来看,合作仍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主流,东盟能够以比较积极的姿态应对中国崛起。首先,“中国威胁论”只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一种论调,不可能严重影响中国与东盟主流良性关系的发展;其次,鉴于每次“中国威胁论”出现之后,都会实现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进展,所以不妨把不断升级换代的“中国威胁论”视为一种改善与推进双边关系的预警信号,亦是促使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与时俱进的动力之一。
  东盟国家对中国政策缺乏了解,尤其是当前还很不适应中国的加速崛起等,致使“中国机遇论”与“中国威胁论”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体两面,中国努力的方向是加大交流,扩大“中国机遇论”、压缩“中国威胁论”。
  其次,中国-东盟关系能否经历南海问题的“大考”,关键在于正确评估地区战略态势:美国“重返”东南亚并不足以破坏中国-东盟关系,反而有助于缓解东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恐惧心理;不要高估美国在东盟的拉拢作用;作为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不断改善的动力,“共赢”仍将受到双方的共同维护。
  中国应坚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支持东盟一体化,在具体问题和合作领域上,避免与东盟签署统一协议,应根据对象国对华政策和态度的不同在双边关系上区别对待。同时积极发挥经济手段的润滑作用,在经济合作中有目的、有选择地给予鼓励和引导,针对个别国家肆意制造摩擦的行为可适当进行经贸反制,以利于中国在南海树立威信,维护相关权益。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