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重新设计东亚峰会参与策略的十二字真言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宣布建成,正式开启后东盟共同体建设时代。
2016年,东盟将会更加重视运用东亚峰会这个将亚太主要战略力量均纳入其中的地区架构,保持自身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性地位,继续实施大国平衡战略。
总的来看,东亚峰会机制对未来亚太秩序的均衡化发展将发挥一定正面作用。中国可以顺应这种均衡化发展的趋势,对东亚峰会进行政策再设计,促使各方走向良性互动和适应性共赢。
东亚峰会的妙用
2015年11月2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27届东盟峰会上,东盟十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吉隆坡宣言》和《东盟迈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团结奋进》,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宣布建成,各地区大国都对此表达了善意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一体化受阻的全球背景下,东盟共同体加深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1967年成立至今的将近50年来,东盟形成了地区一体化的东盟模式,创建了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加中日韩、以及东亚峰会等地区合作机制,形成了在地区合作中的中心性地位,东盟创立的一些规范也因得到大国的认可而得以扩展为地区性规范。
东盟在后东盟共同体建设时代,将会进一步加强其在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中心性地位,其主要措施就是依托东亚峰会实施大国平衡战略。
与其他地区合作机制相比,东亚峰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各方认可东盟主导、成员具有代表性、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等、各方都重视东亚峰会的作用等。这使得东亚峰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亚太秩序的均衡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权力分布上,随着近50年来东盟实力和认同的提升,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拥有6亿人口,44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GDP分别占中美日的24.3%、14.5%、54.8%,比印度高出23%(2014年)。
东南亚将成为亚太地区一个更有韧性的缓冲区,东盟应对各方挤压的抗力增强,并通过东亚峰会促使亚太地区权力的分布出现一定程度的均衡化。
二是在地区结构上,东亚峰会是一个东盟创建主导,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战略论坛,将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美国和俄罗斯等8个亚太地区主要战略力量囊括其中。
东亚峰会不仅在制度设计上加强了东盟的大国平衡结构,也使得大国在该框架内展开针对东南亚的大国博弈,因而,东亚峰会形成大国博弈结构和东盟大国平衡结构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个别大国对本地区影响力过大的情况。
三是在战略行为上,东亚峰会是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成员与东盟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均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承诺不以武力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地区共同规范,以及个体战略行为的自我克制。
四是在地区合作上,东亚峰会致力于协调对本地区的重大战略问题,合作议题广泛,具有蕴育和创造更多的地区合作机制的可能性,将加强亚太安全与经济合作的多层次、机制化、网络化的发展。
中国如何妙用东亚峰会
鉴此,中国可以顺应均衡化趋势,对参与东亚峰会的策略进行综合性的再设计,推进亚太秩序的良性构建,可概括为“积德行善、树威立规、和局共赢”。
积德,中国要坚决防止以势力范围思维模式经营东南亚。中国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不仅要通过利益驱动,更要通过道义驱动。
道义从哪里来?首先来自不把东南亚作为势力范围来经营。以势力范围的观念和指导原则来经营东南亚,在道义上,实力上都不具备可行性。
从道义上看,东盟国家既忌惮朝贡体系,更害怕殖民体系,当前最恐惧的是大国霸权,他们会坚决反对任何大国主导和独霸,会借助东亚峰会的各战略力量实施平衡战略。
从实力上看,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够真正主导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也就不可能成为某个国家的势力范围。美国不可能让东盟十个国家都听他的,中国也有没有这个能力。
因此,中国在东亚峰会内要长久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反霸不称霸,继续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将东亚峰会作为地区架构塑造的主要平台之一,塑造道义形象。
行善,中国可以倡导“发展+”模式助力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中国在东亚峰会内推进“发展+”模式有三层含义:
第一个是“你+我”,在战略层面进行各种地区性发展战略的协调与对接。比如美国的TPP,东盟的RCEP,中国的“一带一路”,印度的季风计划等,都可以在东亚峰会的平台上进行大磋商、大协调、大对接,推进本地区的包容性发展。
第二个是“此+彼”,“此”是以发展为导向,“彼”是以其他领域为配合,如“发展+环保”、“发展+教育”、“发展+安全”、“发展+文化”等,旨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其他问题得以推进,有助于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中国和美国、日本可以在本地区搞三方合作,比如联合在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等欠发达国家搞合作性的发展项目、扶贫项目、环保项目、教育项目等。
第三个是“主导+众筹”,东亚峰会由东盟主导议题和进程,但东盟的多数发展倡议都需要向大国来筹措资金和技术。
比如,东盟早在2010年就推出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声明要借助大国力量推动。
中国可以在东亚峰会框架内,推动美国、日本等国,共同推进东盟、东亚和亚太的互联互通建设。
树威,中国应该以“修己安人”的理念发展自己,安定别人。中国在本地区的威信来自真正做到“修己安人”,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能够安定别人。这需要在逻辑和现实层面解决三个难度递增的问题:
第一个是本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东亚峰会框架下,较易开展的是海上救灾、跨国犯罪、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的跨国合作,这是树立威信的好途径。
第二个是共有的安全观念和实践的问题。中国在2014年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所提倡的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全面安全,以及可持续安全,很好,但是能否为东亚峰会接受并且成为实践指南,长路漫漫。
在此过程中,中国要避免被外界扣上“亚洲版门罗主义”的帽子,需要在东亚峰会框架内保持安全合作的开放姿态。
第三个是如何处理南海争端战略博弈升级的问题。近年来,南海问题已经从双边层面的争端问题,扩展到地区层面的安全问题,上升到中美层面的大国战略博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大大消耗中国在前两个问题上所积累的威信。
立规,中国可以与东亚峰会成员共同塑造亚太规则。中国可以借助东亚峰会这个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探讨决定本地区未来的两大战略问题,并磨合形成适应未来的地区规则:
第一个是亚太权力转移的问题。核心是如何实现和平转移?本地区国家多关注权力由美国向中国转移的问题,并担忧权力是否能够和平转移。但很少注意到亚太地区的权力向东盟这种地区合作组织,以及向东亚峰会这种地区合作机制转移的问题。东亚峰会成员应该更多探讨如何借助东亚峰会框架促进亚太地区的权力和平转移问题。
第二个是随之而来的亚太秩序构建中的管理问题。如何构建适应亚太特色和形势发展的危机管理、冲突管理、战略管理等机制、制度和规则?中国确实应该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率先推进在东亚峰会框架内讨论这些问题,并拿出共同的方案。
和局,中国可以在东亚峰会框架内外推进各战略力量的良性互动。东亚峰会简称“10+8”,本身就是个亚太主要力量按照一定规则互动的平台。中国依托东亚峰会推进更长久、广泛、深入的良性互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是空间的转换,向大扩展,向小深入。往大的方向发展,指中国可以推动东亚峰会与上海合作组织、亚信等地区合作机制的沟通协调,形成亚太安全合作机制的网络化,联动化。
往小的方向发展,指中国在东亚峰会框架内推动多个三边或四边的战略磋商,比如中国-美国-东盟的三边战略磋商,中国-日本-东盟的三边战略磋商等。
第二个方面是性质的转换,以经济合作淡化安全紧张。比如,环南海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各方都有切身利益。中国,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的有识之士,应该联合设计环南海的经济合作,搞各方利益均在其中的南海经济圈,印太经济合作。这些想法虽然有些理想色彩,但应该是努力方向。
2016年,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进入新阶段,根据亚太形势的新发展,重新设计东亚峰会参与策略,积极参与东亚峰会进程,或可对亚太良性互动起到不错的效果。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