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数据中心

“建设一个园区,打造一片新城”——中国恒顺工业园带动

  恒顺众昇苏拉威西镍铁工业园是2015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访华的重要经贸成果之一,是中印尼两国产能合作的重要项目,也是中资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的第二大工业园。近日,该工业园高炉入园企业一期工程正式投产,为工业园建设运营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印尼当地社会纷纷为恒顺众昇这家中国公司点赞,称工业园区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加快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如今,理性投资、着眼长远、顺应经济转型、与当地发展融合,已经成为恒顺众昇这类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新特点。
  工业园一体化模式使中企得以抱团出海、资源共享,享受更加优厚的政策红利
  拉诺耐村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种地和打鱼为生。曾几何时,村里不通水电,也没有互联网,人们住着木板房。如今,这个昔日的小渔村修了路、通了电,机声隆隆、车水马龙,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有的做起小生意发了财,开始翻盖新房,甚至买上了汽车,不少人还摇身一变成了技术工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归功于入驻不久的中国企业——恒顺众昇苏拉威西镍铁工业园。
  近日,工业园高炉入园企业一期工程正式投产。随着铁水口的准时打开,红热的铁水喷涌而出,现场一片欢腾,激动不已的工人们相互击掌,庆贺顺利投产运营。恒顺众昇集团副总裁贾晓钰对本报记者表示,高炉冶炼项目一期的顺利投产标志着工业园建设运营开启了崭新的篇章,“2017年镍铁年产量将达到40万吨,在印尼名列前三,未来产量将继续上升。工业园二期工程将发展不锈钢和相关下游产业,带动地方其他产业发展”。
  贾晓钰介绍说,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5亿美元,总体规划4000公顷,包括高炉镍铁冶炼、电炉镍铁冶炼、物流仓储和生活办公等四个功能区,配套建设码头、道路等公辅设施。项目规划建设6×65MW电厂、12×7.5MW余热发电厂以及12RKEF生产线和20套小高炉项目,是中资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的第二大工业园。
  为提高资源类产品的出口附加值,印尼政府20141月全面禁止原矿出口。中国政府理解并支持印尼的政策调整,在2013年与印尼政府签署《关于印尼—中国综合产业园区合作的协定》基础上支持两国企业在印尼投资兴建冶炼厂和综合产业园区,促进印尼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恒顺众昇走出国门,以自身电力优势追踪上下游,一方面在印尼储备矿产资源,另一方面采用煤、电、路、港一体化模式,在当地投资建设综合工业园,20142月,苏拉威西工业园项目启动。
  “建设一个园区,打造一片新城,我们进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配套的融资服务、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以及完善的物流仓储,入园企业只需要拎包入住、专心经营。”恒顺众昇董事长贾全臣谈到工业园投资模式时如是说。
  工业园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吸引企业入驻,使中资企业得以抱团出海、资源共享,享受更加优厚的政策红利,这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而按照恒顺众昇“建设一个园区,打造一片新城”的建设思路,未来工业园区内不仅有冶炼企业,还将有学校、医院、酒店等配套设施,一座新兴的城市正在悄然拔地而起。
  理性投资、着眼长远、顺应经济转型、与当地发展融合成中企“走出去”新特点
  作为工业园第一批员工,戴兆尚亲身经历了附近村庄的变化过程。“以前村子里没有集市、饭店,只有一个小超市,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集市,五六家饭店和十几家超市,晚上还自发形成了夜市,售卖衣服、日用品和当地食品,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戴兆尚说,“印尼员工喜欢吃中国菜,我们就教他们做中式菜、包水饺,印尼的员工教我们说印尼语、唱印尼民歌,逢当地居民的婚礼、活动庆典也都会邀请我们参加。”
  “这个园区解决了周围七八个村庄的就业问题。”贾晓钰说,“现在园区里一共有近千名印尼工人,每个中国工人都会细心地‘传帮带’,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印尼同行。”未来园区将进一步实现本地化,全面建成后本地员工的数量将达到70008000人。
  正是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好处,印尼当地社会纷纷为恒顺众昇这家中国公司点赞。中苏拉威西省摩罗瓦利县副县长马鲁恩都说,工业园区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加快当地经济结构转型,由主要依靠农渔业转为协同发展工业经济,极大提高了经济竞争力。20161月,恒顺众昇获得印尼政府特别授予的“绿色通道”服务许可,获得此许可的只有5家企业,恒顺众昇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这将使企业在投资审批、海关进出口等多方面享有印尼政府的优先服务,同时还享受进口免检等优惠措施。
  据初步统计,印尼工业园工程将为恒顺众昇贡献超过8亿美元的收入。完全投产后,仅原矿的收入预计就将超过2.5亿美元,入园企业镍铁销售预计超过100亿元。此外,恒顺众昇还与南非、老挝泰国等国家洽谈接触、确立合作意向,不久的将来,印尼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将被逐步复制到其他国家。
  “这是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将带动我国海外铁路及工程建设以及电力设备、冶金装备、农业装备出口,实现我国过剩产能转移,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贾全臣说,与之前重在获取资源、技术或“海外抄底”相比,理性投资、着眼长远、顺应经济转型、与当地发展融合,已经成为像恒顺众昇这样的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新特点。

【东盟新闻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